人工智能 · 2024年5月6日 0

Kimi的解密:大型模型应用如何成为顶级流派?

图片|电影《功夫》截图

作者丨苏奕

编辑丨程心

如果你生活在中国,你可能不认识ChatGPT,但你一定知道KiMi。

从小学到大学,从学生党到打工人,都别想避开KiMi的广告。

刚上初中的刘同学在B站上搜教学视频,一则软广跳了出来上面写着:“作业有问题,直接问KiMi&Rdquo;。

每天5G冲浪,冲在吃瓜第一线的小王,刷段子的空闲时间,冒出来一个应用推荐:“KiMi智能助手,帮你实时了解网络热梗。&Rdquo;

抓耳挠腮憋论文,生怕查重过不去的夏倩(化名),刚想刷刷吐槽视频,下方的一行字引起了她的注意:“万万不能让导师发现的论文神器!!KiMi智能助手,一键生成论文&Rdquo;。

还有社畜打工人一键收获“自从用了KiMi,每天都能准时下班了&Rdquo;的AI大饼;50多岁的退休阿姨凑热闹,一听免费,立马下一个查菜谱。

广告投流有多疯狂,KiMi用户就多疯涨。相关数据显示,KiMi 3月月活环比上涨321%,达到了1261万人。

KiMi的出圈显然也受到其他大模型厂商的关注,然后就像所有车企都开始学习雷军一样,一场由月之暗面率先打响,字节、智谱、昆仑万维、miniMax跟进的线上营销大战就此全面铺开。

一、解密KiMi 的投放神话

KiMi火了以后,江湖上流传着他的“投放神话&Rdquo;。

关键词从来都是打开流量密码的咒语。为了解密,「自象限」在当前的主流平台中,对KiMi逐一进行了搜索测试,并整理表格如下。

对比KiMi在不同平台咒语设置,能清晰的发现他的投放思路和宣传重点。

在B站KiMi的硬广软广皆有之,科技博主是KiMi发迹的土壤,以视频讲解为主,针对打工人、职场人、工作效率等场景和ChatGPT关联热词获取流量,从广告频率和类型上看,也是KiMi投放的主阵地。

B站CEO陈睿曾透露,科技是B站最受欢迎的内容之一,其中AI是科技内容中增长最快的。过去一年,有2亿用户在B站上观看过科技类视频,科普类内容播放量增长接近200%。up主全年共产出AI相关稿件超100万,AI相关内容消费人群中有6成为00后。

考虑到B站的用户属性,及KiMi目前的用户画像大致是学生、大学生、实习生、打工人、职场人等,这也解释了刘同学、小王们能够精准接收到KiMi广告的原因。

在B站,KiMi几乎关联了用户可能在B站搜索“AI&Rdquo;的所有词条,比如ChatGPT系列、AI系列、提效系列、助手系列、打工人系列等等。在B站,具有同样投流思路的还有天工,这样做的好处之一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冲淡竞争对手的标签。例如号称对标OpenAI的智谱没能拿下ChatGPT、国产ChatGPT、ChatGPT平替一类的词条,以AI聊天、角色扮演为卖点的星野竟然没在AI角色、AI角色扮演这两个词条下花力气。

关联词条的“全&Rdquo;,背后暗含着两种操作逻辑,一是甭管白猫黑猫,只要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别人投了就All in;另一种逻辑是在知道哪些是自身的潜在用户群体后,尽可能全面地去覆盖,KiMi显然是后者。

而到了抖音,据「自象限」了解到,月暗曾尝试过将B站的关键热词照搬,但效果并不如人意。于是月暗转换了投放思路,改为主打杨植麟个人的标签“清华天才少年创业&Rdquo;,所以我们看到,在抖音KiMi的出现总是和清华关联在一起。

在抖音搜索“清华AI&Rdquo;、“清华AI人工智能&Rdquo;、“清华AI人工智能公司&Rdquo;、“清华AI软件&Rdquo;、“清华AI智能助手&Rdquo;等字眼就能找到大量的KiMi投放软广,其统一的话术皆为:“清华大学团队研发,完全免费使用,不限次数&Rdquo;。

这样的策略,在知乎所谓的高知人群中失效了,毕竟知乎向来是智谱的主战场,“清华&Rdquo;绝招也就随之失灵了。反而更加渲染情绪,以“国产替代&Rdquo;为核心策略,直面对手,进行了一系列的工具对比评测。

显然,为了打响营销战的第一枪,月暗没少为此做准备。我们发现,除了前端的广告,产品侧也为了迎接用户做出了相应的改变。

围绕用户体验,KiMi在不同设备间进行了交互的适配。一位独立开发者给【自象限】举了一个例子,表面上KiMi设置的网页版、app版和小程序版和其他同类产品没有太大的差别,但当其作为插件在网页中使用时,KiMi的呈现效果要更好。

上述开发者强调,“至少说明月之暗面在研发产品时,考虑到了更多的用户使用场景。&Rdquo;

【自象限】也注意到KiMi的app版最近迎来了一次UI的重构,在优化体验问题的同时,上线了“月之暗面&Rdquo;浅色主题模式。

去年,在其他大模型公司还在苦于打开2B市场切口时,KiMi已经喊出了放弃2B转向2C应用的“出道宣言&Rdquo;。不过,据「自象限」3月向一位接近KiMi的投资人了解到:“将KiMi重金投向市场并不是月暗本身的节奏,而是在投资人的催促下不得不加快变现脚步的一种‘不得已&Rsquo;。&Rdquo;

二、“天工们&Rdquo;东施效颦?

有了KiMi做榜样,其他大模型在营销上也逐渐加码。

按照同样的方法,「自象限」也整理了目前除KiMi外,经常活跃在社交平台上的豆包、智谱清言、昆仑万维天工和miniMax星野的投放策略。

通过梳理、制作“不同平台大模型应用产品投流推荐词汇总&Rdquo;表发现,KiMi在B站发家,豆包在抖音称王,OtheRs则开始随缘了。

豆包对应抖音其实很好理解,作为字节的两个亲儿子,抖音的流浪就是豆包自家的后院。

豆包几乎没给其他人一点喘息机会,KiMi等公司在B站抢夺的标签被豆包一网打尽,但凡跟AI沾点边的投流关键词都被豆包的广告所充斥。

据【自象限】不完全统计,一个词条下最夸张的时候豆包的硬广+软广数量将近十个,这还不包括豆包官方账号24小时直播、头部达人带货豆包和豆包与字节旗下星绘、猫箱(话炉)的联动。

不过,根据巨量广告的新规,从4月2号开始将禁止投放AIGC内容生产相关工具类软件,但我们在4月20日以后进行测试时,仍然可以搜索到大量相关内容,不知道此条规定对豆包是否也同样适用。

显然,营销战这么打下去,也不是办法。

“AI+场景词&Rdquo;、“国产替代(ChatGPT平替)&Rdquo;、“职场人效率工具&Rdquo;、“清华创业&Rdquo;这种略显粗线条的类别划分,导致了很容易被模仿。从表中,可以看到,五款大模型应用的投流标签出现了高度的重合,从用户角度进一步加强了同质化的感觉。

当对家前仆后继加入到投流队伍后,KiMi率先反应过来了这个问题,在小红书发布“KiMi居然还能这样&Rdquo;的话题,希望通过收集用户的PRoMpt来挖掘更多的使用场景,加上筛选小红书用户发帖的自带标签,KiMi可以进一步细化用户画像。

例如同样是大学生一标签,能细化为论文、查文献、游戏、电子宠物、上课等。这是一种典型的产品经理思路,以提升产品的能力来弥补技术上暂时的不足。

面对这种压力,智谱清言、天工、星野多少都有点“躺平&Rdquo;。

智谱清言专供线下广告,在机场大牌、地铁站、写字楼里洒满了“kiMi味&Rdquo;的海报;miniMax星野则将重心放在了海外市场,国内投放只是一小部分。相比之下,天工就有点“跟风&Rdquo;参加的意思了,钱花了,但存在感还是特别低。

三、“新酒&Rdquo;装“旧瓶&Rdquo;,营销战非得打吗?

很多人在这一波来势汹汹的营销大战中才看到了KiMi、智谱清言、天工等大模型应用,但实际上这已经是大模型公司的第二波营销活动了。

第一波是纯大模型营销。去年年前造了一波声势,彼时的参赛选手不多,没过多久也熄火了。

大模型涌入互联网平台这件事儿虽然新鲜,但本质上是一件赔本赚吆喝的买卖。在偏娱乐性质的短视频平台,用户对大模型的感知根本不强,很难用一句简单明了的话告诉别人大模型是干什么的。即使,靠营销收获到了一部分用户,也很难带来直接转化。于是,仅是持续了一个多月,第一波纯大模型营销最后销声匿迹。

第二波才是大模型应用的营销。以KiMi宕机出圈为起点,线上投流、线下抢地盘为手段,将整个大模型圈都卷了进来。第一波大模型营销虽然宣告失败,但这里面隐藏着一条暗线逻辑:有了产品,才能带来用户;想要有产品,得先有底座大模型。KiMi背后是月之暗面自研模型,智谱清言背后是ChatGLM、天工背后是天工大模型,这从侧面说明,此次大模型应用营销大战的门槛并不低。

回归到大模型圈的两次营销行为,本质上是“新酒&Rdquo;装“旧瓶&Rdquo;,用过去互联网营销的老一套来包裹大模型新的灵魂。

营销的本质是获客转化。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曾经辉煌的在线教育,高峰时期仅一个暑假就砸进去千万元的广告费用来抢生源。这并不适用于大模型公司,因为从一开始大模型应用的下载就是免费。

在线教育公司可以通过扩大招生数量,把投入的成本不断摊平,而大模型应用则恰好相反,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