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 · 2024年3月20日 0

蓝瓶咖啡品牌案例分析

在日本爆火的蓝瓶咖啡Blue BOTTle终于来上海啦,这家新店坐落在上海苏州河畔一幢1926年建造的清水红砖历史建筑内,是蓝瓶咖啡在全球开设的第102家店。

蓝瓶咖啡品牌案例分析

自去年蓝瓶咖啡在官网公布上海的选址以来,小红书上“蓝瓶子咖啡打卡”的话题为开业做预热。2月25号开业当天,在小红书上提及“Blue BOTTle”的笔记超过2800条、提及“蓝瓶子咖啡”的笔记超过4800条。当日线下门店排队超过了7小时。

蓝瓶咖啡品牌案例分析

开业当天排队情况

这一期我们来看看蓝瓶咖啡为何魅力如此之大。

在分析品牌之前,我们看下目前咖啡行业的整个市场环境。

从过去5-10年,中国大陆咖啡市场快速成长,零售咖啡产品和咖啡厅消费的咖啡合计规模从2014年220亿元增长至2020年750亿元,CAGR达22.7%。

但从中信证券公布的《2020年中国咖啡行业白皮书》来看,2020年中国人均咖啡消费杯数为9.1杯/年,显著低于韩国(367.0杯/年)、美国(327.4杯/年)、日本(280.1杯/年)以及全球平均水平(161.3杯/年),我国人均咖啡消费量远低于成熟市场水平,仍处行业发展早期阶段。

国企咖啡组织(ICO)指出,中国2004/05年至2013/14年与日本1964/65年至1973/74年咖啡消费量增速十分相似,而此后日本的咖啡消费者经过30-40年持续大幅增长才达到顶峰,参考国外,我国咖啡消费还具有较长的成长周期。

市场消费需求不断催生行业的发展及升级,咖啡行业经历了速食化、精品化和美学化三次浪潮,逐渐形成了速溶、即饮和现磨三大品类。

第一次浪潮(1940-1960)中,咖啡提神、消除疲劳感功能为大众所了解,速溶咖啡和罐装咖啡兴起,速食化浪潮下的廉价产品帮助咖啡走进千家万户,雀巢以首款速溶咖啡引领了第一次咖啡浪潮,奠定了速溶咖啡第一品牌的地位。

蓝瓶咖啡品牌案例分析

第二次浪潮(1660-2000)中,咖啡消费趋于精品化,现磨咖啡兴起,1987年,星巴克在西雅图开出第一家门店,以高效率、标准化、品质稳定的连锁模式迅速扩张,成为第二次咖啡浪潮的最大赢家。

蓝瓶咖啡品牌案例分析

第三次浪潮(2000-至今)中,部分消费者开始对咖啡产业链知识感兴趣,以去标准化、回归咖啡产品风味、强调品牌个性化和咖啡文化为特色精品咖啡理念开始崛起。创立于2002年的Blue BOTTle,以“只卖48小时内新鲜烘焙的咖啡豆”的品牌理念和“极简美学”的建筑风格成为了第三次咖啡浪潮的代表。

蓝瓶咖啡品牌案例分析

在1600年代后期,土耳其军队横扫东欧和中欧的大部分地区,于1683年抵达维也纳。被围困的维也纳人需要一个可以越过土耳其防线向波兰军队传达的使者。会说土耳其语和阿拉伯语的弗朗茨·乔治·科尔希茨基接受了这项任务。他经过多次危险的接触完成了将波兰人即将获救的消息传递到维也纳。

9月13日,土耳其人被驱赶出城,留下了他们带来的所有东西,包括奇怪的豆袋,这些豆子被认为是骆驼饲料。科尔希茨基在阿拉伯世界生活过,知道这些是咖啡豆。用维也纳市长赠予他的钱,科尔希茨基买下了这些咖啡豆,并开设了中欧第一家咖啡馆,将咖啡带到了维也纳。

319年后,在2000年代初期,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奥克兰,一位对商业咖啡企业感到厌倦的自由音乐家和咖啡狂人决定开设一家烘焙机。为了纪念科尔希茨基的英雄事迹,他将自己的企业命名为蓝瓶咖啡,开启了顶级咖啡历史的新篇章。

蓝瓶咖啡品牌案例分析

蓝瓶咖啡每一家店的设计除了标志性的蓝色瓶子LOGO设计,“因地制宜做设计”是蓝瓶咖啡的空间理念之一。装修取材都是以当地选址门店而定,建筑风格与当地的社区文化融合,让旧物发新声也是Blue BOTTle出众之处。就如同设计师长坂常先生所说:“我认为人们需要一种归属感,才会觉得自己和空间有联系。”

蓝瓶咖啡品牌案例分析

以上是东野分析的第2个品牌案例,感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