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技术 · 2024年10月16日 0

西安茑屋关店背后的真实故事

西安茑屋关店背后的真实故事

上周,曾有“中国最美书店”之一称号的西安迈科中心茑屋书店正式终止了营业。

对比茑屋刚刚进入中国市场时的火爆,如今西安茑屋开业不足3年就关门,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对于茑屋书店,有人喜欢它的氛围和选书,有人吐槽东西太贵,也有一些去过日本的人认为,中国茑屋和日本原版差距巨大。众说纷纭背后,真正的中国茑屋书店,到底如何?

这次,我们将从5个方面,对比中日茑屋,为你还原一个真实的中国茑屋。

西安茑屋关店背后的真实故事

特许加盟

严格控制的经营思路

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茑屋书店都是以特许加盟模式为主。

1983年,增田宗昭在日本大阪开出了第一家TSUTAYA BOOKS,最初以销售二手书和DVD为主。

“茑屋”二字是日文汉字,来源是对古代出版人茑屋重三郎的致敬,同时在日文中的含义“被青藤覆盖的房子”,表达了增田宗昭希望茑屋书店能像藤蔓一样,温柔而坚定地丰富人们的生活的理想。

西安茑屋关店背后的真实故事

2017年,茑屋在中国台湾开店,这是它的第一家海外店。2020年10月,茑屋书店首次登陆中国大陆,在杭州天目里开出门店。至今门店总数已达到12家,这些门店均由项目业主或第三方投资人投资开设。

西安茑屋关店背后的真实故事

其中可以分为两种店型:一种是以英文名称为主的“TSUTAYA BOOKSTorE | 茑屋”,相对规模更小,目前总共有9家,分布在多个城市。

西安茑屋关店背后的真实故事

另一种是使用了日文汉字名称“茑屋书店”的旗舰店型,面积更大、配置更高,对选址要求也更高。

西安茑屋关店背后的真实故事

尽管这些茑屋都是加盟性质的,部分中国茑屋的股权结构里完全看不见日本团队的身影,但所有加盟店都必须接受茑屋团队的严格管理。

中国加盟商和日本加盟商所签署的合同是一样的。

这种严格管理无处不在。在前期选址和谈判阶段,标准很苛刻,投资准入门槛也非常高:开出一家茑屋至少需要几千万的投入。

西安茑屋关店背后的真实故事

确定合作后,茑屋品牌方会对每一个环节全面而细致的控制,从店铺设计到选品铺货、再到经营期的书籍、文创、咖啡豆进货渠道,全都由茑屋品牌方负责。

为了强化对门店的监管,运营所使用的系统、安防监控系统,都是和日本门店完全统一的。

虽然每家门店的运营团队是由投资方自行组建和管理的,但品牌方都给予了详细的指引。

西安茑屋关店背后的真实故事

为了保证门店的还原度,茑屋还进行了很多前期铺垫工作,包括找到中信出版社合作,实现原版书的合规引进,合法销售。

既然看上去一切都是对照着日本标准在做,为什么仍有人觉得中国茑屋差点意思呢?

西安茑屋关店背后的真实故事

T-card

茑屋的会员制度

说到日本茑屋,就不得不提到T-card。这是从茑屋成立初期就有的会员卡,并且在2003年加入了积分功能,叫做T-Point。

T-Point不仅在茑屋自营业务使用,还涵盖了便利店、百货店等各种消费场景,凭借积分可以直接抵现,因此受到消费者欢迎。根据茑屋日本的介绍,其会员人数超过6千万。

消费者的使用,让T-Point逐渐积累广泛的用户数据,这不仅反哺品牌方做出更准确的选品决策,还可以将策划案卖给其他公司获取收入。

然而,根据我国对于数据安全的监管要求,茑屋公司不能像国内平台公司一样进行数据收集。因此T卡在中国无法复制。

在中国,茑屋团队通过街头采访等方式努力获得消费者的一手数据,但与T卡的用户消费行为记录相比,实在是杯水车薪。

作为一家数据驱动型的公司,缺少最重要的法宝,运作起来自然难免差强人意。

西安茑屋关店背后的真实故事

生活方式提案

茑屋核心理念

除了T卡之外,中国的茑屋书店也并非茑屋品牌的全部。

茑屋起家包括录像带和光碟租赁业务,经过近40年的发展,茑屋母公司CCC集团逐步增加了零售品类,还踏足了商业地产开发。

目前国内的茑屋书店里,核心有三大板块:书籍杂志、文创杂货和咖啡。但茑屋在日本还有个重要经营项目:茑屋家电,售卖家用电器、家具、消费电子等。

西安茑屋关店背后的真实故事

这样的全面性,意味着茑屋的“生活方式提案”可以覆盖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甚至在代官山的茑屋书店,还能帮顾客规划旅行线路。

如果说国内的宜家算是家装领域的“生活方式提案”,那么日本的茑屋则可以包揽整个生活,让顾客感受到实地体验的服务价值。

西安茑屋关店背后的真实故事

可惜的是,由于中日电器安全标准不同,茑屋家电目前尚未进入中国市场。而且,国内消费者也没有在书店做家居定制的习惯,很多时候,中国茑屋书店的“生活提案柜台”都更像是个摆设。

因此,消费者很难感受到“生活方式提案”的精髓,茑屋也无法将这一独有竞争力展现出来。

西安茑屋关店背后的真实故事

中日图书市场

和准入的巨大差异

缺了T卡和完整的“生活提案功能”,当前国内茑屋的主力业务,只有书店。

谈书店,就不得不提到中日图书市场的整体差异。在日本,线上购书价格与线下相比没有明显优惠,人们更喜欢到实体店挑选书籍。

以日本大型图书公司NIPPAN的销售数据为例,2022年书店途径的销售额为8,157亿日元,而互联网途径的销售额为2,872亿日元,线下渠道接近线上的3倍。

而在中国,大部分线上渠道购书价格远低于线下渠道,线上渠道折扣率约为4.4折,总销售额占比约为70%。

西安茑屋关店背后的真实故事

尽管国内茑屋仍有不少日文原版的杂志备受欢迎,但与日本相比,仍有许多杂志无法引入,茑屋的选品能力受到制约。

代官山茑屋有一条连接三栋建筑的“杂志街”,拥有1,300多种日本杂志和1,000多种海外杂志。

西安茑屋关店背后的真实故事

货品不足、价格偏高,使得在中国开实体书店面临较大挑战,而这对所有实体书店均是一视同仁。这几年,除了茑屋书店,言几又、钟书阁等网红书店也相继关店。

对今天的读者来说,去线下书店的目的可能并不是为了买书,而是与一本未知的书邂逅。面对线上线下的价格差,仍然选择在线下买书,确实是出于热爱。

西安茑屋关店背后的真实故事

贵价文创背后

匠心与固执

最后聊聊很多消费者吐槽茑屋文创太贵的问题。

一套金箔卖上万、一个茶壶卖6,000,这种高定价并非空穴来风。它体现在与日本买的对比,也体现在与国内同类产品的对比。

高价背后,有进口关税、供应链渠道的影响,以及日本文化对“匠人精神”的坚持。

日本茑屋有时会以策展的方式,详细介绍商品背后的故事和文化,传承手作精神。

西安茑屋关店背后的真实故事

此外,茑屋或许希望通过高定价商品来维系品牌的高端调性。

然而,从实际角度来看,高定价确实抬高了在茑屋消费的门槛,影响了店铺的销售业绩和顾客口碑。出于对价值观的坚守,茑屋并没有选择快速调整。

类似的文化差异还有很多,比如在国内咖啡消费者已经习惯手机扫码点单的情况下,茑屋咖啡在中国仍坚持柜台点单,重视面对面交流的仪式感。

西安茑屋关店背后的真实故事

调研之前,我们也很好奇,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企业愿意为一家书店投资巨额资金。经过调研,我们被一些细节震撼到。

公允地说,CCC和茑屋品牌方团队秉承了日本人做商业严谨认真的精神,尽力将日本茑屋的体系和方法复刻到中国。只是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完全呈现。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人会非议中国茑屋与日本本土的差距。

但这些问题也不能完全归咎于市场环境。既然要进行海外扩张,就必须做好相应的准备。

在每一个新市场,如何在保持基因的同时又能因地制宜地调整,是茑屋不得不面对和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