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技术 · 2025年1月22日 0

荣耀CEO赵明辞职背后的原因:线下投资的失败

荣耀CEO赵明辞职背后的原因:线下投资的失败

出品/壹览商业

作者/薛向

围绕荣耀CEO赵明离职传闻的“靴子”终于落地。

1月17日,荣耀终端股份有限公司内网发布公告称:“赵明因身体原因,向公司提出辞去CEO等相关职务,董事会经过讨论决定,尊重赵明的个人意愿,接受他的辞呈,同时决定由李健任CEO职务。”

在荣耀股改即将启动IPO流程的时候,荣耀在这个时期选择临阵换帅,意味着荣耀正在经历重大战略调整。业绩下滑、线下布局失利,加上管理层与股东方的权力斗争,导致了赵明时代的黯然退场。

离开:失意2024

在赵明的离职信中,他说:“十年荣耀,是时候打个结了。”作为荣誉团队的灵魂人物,2015年赵明接任华为旗下荣耀事业部总裁,在他的带领下,荣耀在高歌猛进,并在2020年成为中国第二大手机品牌。2020年,华为宣布决定整体出售荣耀业务资产,赵明成为新荣耀的CEO。在赵明的带领下,新荣耀迅速构建了研发、产品、供应链和市场等体系,并顺利发布荣耀50系列。

经历三年辉煌后,2024年中国智能手机复苏的关口,荣耀手机的市场份额却在逐步下降。数据显示,从2024年第二季度开始,荣耀的市场份额逐渐下降到16%;第三季度为15%;第四季度下降至低于14%,掉出了前五位置。2024年全年荣耀市场份额位列第五,出货量为4220万台,同比下跌3%。相比之下,vivo以4930万台排名第一,华为出货量为4600万台,OPPO出货量约为4270万台。

竞争对手高歌猛进,荣耀市场表现疲软,成为压死“股东信任”的最后一根稻草。昔日同事余承东称赞“华为手机拉动了中国电子工业的崛起”,而赵明因“身体原因”选择离开。

这次离开的新闻不断反转。15日传出赵明携整个Magic团队离职,16日媒体报道“赵明罕见休假中”,再到17日上午传出的赵明下午官宣离职,荣耀官方三次对媒体否认传言。直到17日下午,赵明用自己的工号ID发布离职信。根据企业惯例,IPO期间换帅通常被解读为经营状况不佳,会降低投资者对公司IPO的认购热情,增加公司IPO的难度和成本。新闻反转反映出荣耀高层内部的犹豫不决,最终还是选择了股东利益。

旗舰店:执着重仓线下

2020年9月,多家深圳国有企业和荣耀代理商共同投资成立公司操盘荣耀。这些代理商、经销商成了荣耀的核心股东,帮助荣耀快速重建渠道。荣耀独立一年内,线下门店、专柜已超过3万家,线下销售占比超过70%。

然而,自2020年开始疯狂布局线下门店后,数量和特色上与竞争对手相比没有任何优势。荣耀很多经销商为了冲量,前期大量进货,造成荣耀在短期内出现出货量“虚高”的情况。手机仅是从供应链转移到了经销商体系,并未转化为实际销量。在这种情况下,荣耀仍不断加码线下投入。2024年初,荣耀提出新增1000家旗舰店的战略目标,意味着巨额资金投入。手机旗舰店的投入往往成本高企。

荣耀的投入成本并不低。2024年5月28日,荣耀成都旗舰店开业,这一旗舰店位于成都著名的宽窄巷子。赵明在开业致辞中表示,“作为荣耀品牌的展示新窗口,成都旗舰店承担着连接、赋能的职能。”然而半年之后,荣耀的操盘手赵明安然退场。

渠道:刚性的线下韧性的线上

就在赵明官宣的三天前,咖啡连锁品牌“星巴克”宣布新规,北美各地门店不再免费开放,进店需要消费。在成本高企、利润低迷的面前,星巴克也低下了头,而瑞幸的“轻舟过万山”却在蓬勃发展。根据双方发布的财报,2024年三季度,瑞幸营收已经达到星巴克中国的两倍。

高租金、高人力、高装修成本是手机行业线下门店面临的刚性问题。当高成本并不能带来高坪效时,投资巨大的线下门店只能被视为提升品牌调性的手段。我们已进入一个全民互联网的时代,线上渠道的性价比更高,特别是在消费降级的时代。

作为标准化的产品,各个厂商的手机配置大同小异。线下渠道在体验、信息交互与品牌建设中可发挥积极作用,但线上销售更具韧性。最近火爆的红米K80,在发布短短10天内销量便突破100万台,依靠的正是互联网线上的“口碑相传”。

在经济下行、消费降级的时代,高成本重仓线下的逆周期行为,可能会倒在下一个周期的黎明前。赵明在告别文章中提到离开荣耀是他“人生当中最艰难的决定”,而对于荣耀来说,现在何尝不是在发展道路上面临“最艰难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