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技术 · 2025年1月22日 0

2024运动鞋服:有人转型做大米生意,有人寻求自我重塑

2024运动鞋服:有人转型做大米生意,有人寻求自我重塑

回首2024年的鞋服企业,是火热的一年。

欧洲杯、美洲杯、巴黎奥运会轮番上阵,各大体育盛事的举办也带动了大众的运动热情,尤其是中国市场,运动服饰逐渐成为消费者的日常穿搭,运动品牌成为消费市场大赢家。

一方面lululeMon、始祖鸟、昂跑等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快速增长可以佐证。另一方面,在众多消费品牌关店之际,各大体育品牌却在这一年在商业中心开出了自己的“大店”。

与此同时,激烈的竞争环境也显而易见。

有的运动品牌逐渐退出市场。比如贵人鸟,曾是A股首个运动品牌,2015年接近400亿,巅峰时期实体门店数量超过5000家,最终却结束了36年之久的运动鞋服业务,正式更名为金鹤农业,主营方向为大米加工销售。

连全球运动用品龙头耐克也正处于大调整阶段。据财报显示,耐克2024财年营收增长同比仅有0.28%,几乎是近十年内销售额增长速度最慢的一年。

连续多个季度业绩下滑,股价承压,市场对此充满质疑,耐克也开始着急了,2024年10月,耐克任职四年的CEO John Donahoe卸任,耐克工作30余年的EllIoT Hill被返聘担任CEO。

作为鞋服巨头耐克,其遇到的问题也是整个鞋服运动品牌目前面临的挑战。此文将从新任CEO对耐克的一系列调整中,观察这一年来运动鞋服市场的发展和变化情况。

01

耐克逐渐没有吸引力

现任耐克首席执行官贺雁峰开始大刀阔斧纠正前任的战略失误。其调整方向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1、开发全价格段全系列的运动产品

2、修复与供应商的关系

3、花费更多费用投入品牌营销

关于第一点,关键在于开发产品,“耐克逐渐没有吸引力”不仅是外界的评价,贺雁峰也直接指出问题“我们失去了对运动的痴迷”。

前任CEO上台后,取消了按照品类划分的组织管理部分,而是按照人群划分为男装、女装和儿童,表面上看,甚至看不出这是一个运动专业品牌。

另一方面,前任CEO把大量精力放在了对经典鞋款的复刻上。某些特定版本鞋子供应量从只满足5%的预定需求提升到满足20%的需求,像Dunk、AIR JoRdan、AIR FoRce 1系列,这三款产品的研发时间几乎都在40年前。

虽然复刻畅销品换来了销售数据的增长,但也让消费者兴趣锐减,部分产品甚至开始打折出售。有消费者表示:“耐克没有那么酷了”。在美国知名的球鞋交易平台StockX的数据分析中,Nike已不见踪影。

2024运动鞋服:有人转型做大米生意,有人寻求自我重塑

与此同时,随着大众对运动的关注度提升,专业性成为消费者的重要考量之一。

在耐克忽略的地方,其他品牌借此逆袭。

比如高端户外品牌On昂跑,强调“专业”属性,通过缓震技术CloudTec等,成为竞争激烈市场中的黑马。

2024年第三季度,昂跑收入增长32.3%至6.4亿瑞郎,亚太市场以79.3%的增速领跑,收入达到7460万瑞郎;美国市场增长34.5%至4亿瑞郎;EMEA市场增长15.2%,达到1.7亿瑞郎。

国产品牌也受益于此。361度和特步通过深耕跑步领域、市场下沉及提供高性价比产品,实现快速增长。

据财报显示,2024年上半年,361度营收增长19.2%,股东应占溢利显著增长12.2%。特步国际收入72.03亿元,同比增长10.4%,净利润7.52亿元,同比增长13%。

值得注意的是安踏。

在耐克表现最差时,安踏交出了有史以来最好的成绩。去年上半年,安踏同比增长13.8%到337.4亿元,与耐克中国的营收差距已达到50亿元人民币以上,安踏的营收相当于1.2个耐克中国。

业绩提升源于安踏品牌的向上拓展,客单价已达到670-680元附近。

同时品牌矩阵的影响也显著。2024年上半年,安踏主品牌、FILA增速走在同等规模国际品牌前列,重金收购的亚玛芬收入同比增长14%至21.77亿元。

安踏通过收购亚玛芬抓住了“户外风”,同时满足了消费者对“专业度”的需求,迎来了好日子。

纵观今年,运动品牌竞争愈加激烈,也涌现了很多机会。

比如户外成为新的生活方式,带来户外鞋服的火热;小众运动走向大众视野,攀岩、滑雪等小众品类,以及女性运动鞋服需求增长,也给行业带来了新思路。还有“松弛感”的流行,使运动服饰从只服务于运动场景扩展到日常化生活场景。

与此同时,对性能的关注和日常化穿搭也对整个运动的专业性、时尚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02

渠道的选择:直营或经销商

第二点是修复与经销商的关系,耐克为何要修复与供应商的关系?

这也是前任CEO种下的因。2020年,消费市场面临疫情和通货膨胀,耐克深陷增长乏力困境,作为传统零售商,转型速度必须加快。

唐若修开始降本增效,主要表现在削减市场销售团队和与全球众多线下经销商解约,同时把精力放在数字化转型上,开发耐克直营商店、官网等DTC直营渠道。他曾表示:“耐克的线上收入必须占到50%。”

这一方法有效,在其任期内,耐克年销售额从2019财年的391亿美元增长至2024财年的514亿美元,股价创新高,突破2800亿美元。

但DTC销售使得公司库存高企,需要折扣,导致企业利润下降。

一位运动鞋服从业者表示:“产品好的时候DTC模式有效,但当产品不好的时候,经销商渠道的作用更大。”经销商可以帮助品牌消化产品,吸收库存。

另一方面,过度疏远经销商的隐患是,其货架被竞争对手填满,给Hoka、On昂跑等品牌更高的线下曝光率,加速了它们在跑鞋领域对耐克市场份额的蚕食。

疫情后,欧美消费者购物路径回归线下,特别是在占比超过40%的美国市场。而2024财年,耐克在DTC渠道的销售额仅增长1%。

分析师指出,Nike可能低估了批发业务的力量,尤其在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对品牌忠诚度较低的情况下。

贺雁峰上任后与许多经销商重新建立联系,甚至任命新高管清理市场,重建与批发合作伙伴的关系。

不过在中国,DTC模式仍备受其他品牌推崇。对品牌的零售能力要求更高,DTC模式可以让品牌与消费者互动,更密切了解消费者对产品的评价。

比如安踏的DTC一直作为案例标杆。安踏与耐克不同,耐克重心在数字化,安踏则重心在自营门店和电商。

近年来,大多数运动品牌选择在线下开大直营店,提升品牌形象,塑造“高端”的心智。

安踏做了一些调整,开店更加精细化,将线下门店划分为不同等级,覆盖不同消费群体。具体成效还有待观察。

将DTC重心放在电商而非自建网站上,符合中国消费者的消费习惯。线上电商的兴起给不少国产运动品牌带来机遇,2023年线上零售占比已达到38.2%。

目前,品牌选择直营还是经销商并非固定,比如直营可能面临销售能力和团队打磨,而选择经销商则可能对市场需求反应不够灵敏。

渠道建设成为品牌竞争力之一。

03

产品好,还得会卖

品牌营销是运动鞋服企业的重中之重。

耐克和lululeMon是两个例子。

2024运动鞋服:有人转型做大米生意,有人寻求自我重塑

耐克创始人PHil Knight在1992年接受《哈佛商业评论》采访时表示,Nike成功不仅因为广告代理出色,而是W+K花时间弄清楚Nike的产品、信息、主题和运动员所传达的情感。

比如一句“JUST DO IT”不仅激励了消费者,也展现了品牌精神,通过广告和营销活动讲述运动员故事,激发消费者共鸣,传递品牌精神。

经典案例是NBA年度最佳新秀乔丹,因肤色原因难以找到赞助商,而Nike以其他品牌商报价的十倍成功签约,并在后续谈判中创新性坚持球鞋销售分成条款,保障乔丹的利益。

一系列运营之下,双方合作大获成功,至今乔丹退役20年,AIR JoRdan依旧是Nike最主要的增长支柱。

另一方面,lululeMon的营销费用占比远低于同行,主要依靠社群为中心的独特营销模式,通过大使、社区和产品测试与消费者建立紧密联系。

具体表现为消费者可以在门店参与互动瑜伽课、讲座等活动,感受品牌传递的积极生活价值,这也帮助lululeMon收获超高用户粘性。

这一模式给行业带来了思考,经营好自己的圈子也是不错的法子,或许慢一点,但有效。

不过营销出圈的前提是产品力,不然可能会反噬。

近年来,国内运动品牌营销成功的例子是李宁曾掀起的国潮风。2018年,李宁首次登陆纽约时装周走秀,掀起一股“国潮热”,助力李宁营收首次突破百亿。但靠“国潮”很快失去说服力,最终还是要聚焦专业运动。

在千篇一律的运动品牌营销中,能够清晰传达定位和精神的品牌,或许就能被记住和选择。

写在最后

根据技术调查公司Technavio的统计数据,2023年中国运动服装市场规模已达2051亿元,预计到2029年将达到3078亿元。同时,市场活力十足,中国市场成为全球最大消费体育市场之一。

无论国内外运动品牌都在全力抓住这个红利。

财报显示,2024年上半年,李宁、特步、361度营收同比增长分别为13.8%、2.3%、10.4%、19.2%。国外品牌如lululeMon、耐克、阿迪达斯在中国市场的成绩也带来了新机遇。2024年第三季度,lululeMon在中国市场的净营收增长39%,成为其全球增速最快的市场。阿迪达斯全球营收超预期,大中华区同比增长9%。耐克全球营收仅增长1%,但大中华区市场增长为8%。

充满活力的运动消费市场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消费者需求不断变化,就连巨头耐克也不得不寻找突破口。

因为在这个市场,没有固定的方法论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