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技术 / 互联网资讯 / 营销 · 2023年7月29日 0

驼鹿全新消费

驼鹿全新消费

出品/驼鹿新消费
撰文/崔志蕾

近日,头顶“潮玩第一股”光环的泡泡玛特,由于业绩和股价波动成了市场关注的焦点。

截止到7月27日,泡泡玛特最新股价为19.900 港元,总市值为278.12亿港元,创下历史新低。与去年2月26日历史最高点的1493.94亿相比,市值缩水超过1215亿港元。

泡泡玛特股价最新一轮大跌始于7月15日。当日,泡泡玛特发布了2022年上半年盈利预警,公告显示,泡泡玛特预期其上半年同比收入增长不低于30%,同期溢利同比将减少最多35%。公布盈利预警后,泡泡玛特股价连续4个交易日下跌,7月19日,泡泡玛特股价报收22.25港元/股,创下历史新低。

对于业绩的波动,泡泡玛特归因于两方面:一方面,在疫情影响下,暂停了部分地区若干线下门店和机器人商店,同时因部分地区物流时效性影响了线上销售,且期间客流量及消费者消费意愿减弱;另一方面,公司前期业务扩张导致的费用较去年同期增长,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费用占收入比例预期将在未来有所下降。

据悉,这是泡泡玛特上市后净利润首次迎来负增长,尽管公司管理层表示主要受疫情等外部因素影响,并且为了向市场传递信心斥资1.9亿港元回购867.96万股,但依旧在二级股票市场引发了强烈的波动。

利润下滑,股价大跌,市值缩水,泡泡玛特的光环似乎正在逐渐暗淡。

资本不再买账?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曾经的明星新消费企业,虽然泡泡玛特在上半年净利润呈现负增长,但仍是一个盈利中的企业,可为何资本市场却不再“买账”了呢?

业内人士表示:“二级市场更看重的是企业持续经营获利的能力,只有企业具备健康和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才能穿越周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并给予投资者相对确定性的利益回报。”

而从本质上看,泡泡玛特的产品是IP玩具,最初通过采用盲盒玩法和限量销售模式俘获了一众爱好收集的年轻消费者,导致产品遭受哄抢、价格一路走高。但随着新鲜劲儿过去,盲盒带给消费者的吸引力减退,泡泡玛特的市场泡沫也逐渐被戳破。

从财报数据来看,2018-2021年,泡泡玛特的营收增速分别为225.5%、227.2%、49.3%、78.7%,与前两年相比,其营收增速已显著放缓。与此同时,作为代表企业直接的获利指标,泡泡玛特整体的毛利率也在逐年下降,2019-2021年,其毛利率分别为64.8%、63.4%和61.4%。

业绩表现不佳是直接原因,泡泡玛特受到资本市场“冷淡”的更深层原因或许还在于商业模式。泡泡玛特爆发的关键在于“IP+盲盒”,而随着潮玩赛道玩家的增多,这一打法并未形成品牌的竞争壁垒。

近年来,“万物皆可盲盒”的现象逐渐泛滥,并引发了监管层面的注意。今年3·15晚会就曝光了行业内“800元娃娃盲盒成本仅30元”的价格虚高问题。此前中消协还曾点名批评泡泡玛特和肯德基联名推出的盲盒套餐存在诱导食品过度消费。在盲盒相关负面消息增多的情况下,泡泡玛特也在试图摘掉“盲盒公司”的标签,自2021年开始,在财报中不再单独披露盲盒收益。

在IP方面,现阶段泡泡玛特的收入还是靠老IP,新IP孵化效果还未凸显。2021年,得益于头部IP Molly、 SKULLPANDA和Dimoo的销售收入增长,泡泡玛特自有IP收入25.87亿元,占总收入比的57.6%。而小甜豆和小野这两个IP的收入分别为1.62亿元和0.52亿元,新推出的高端潮玩IP MEGA系列收入为1.78亿元,这些推出时间不太长的IP还未能为泡泡玛特带来新的业绩增长点。

有意思的是,在泡泡玛特股价遭遇大跌和在新消费市场整体遇冷的大环境下,仍有大量资本流入潮玩市场赛道。根据驼鹿新消费不完全统计,2022年上半年国内有7个潮玩品牌获得融资,融资金额达到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