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连线insight
撰文/周逸斐
编辑/周晓奇
Keep的上市之路,再度延长。
时隔6个月,Keep递交招股书未通过聆讯之后,目前其IPO申请状态已变为“失效”。
图源披露易
这一结果,对连亏三年的Keep不是好消息。
况且,大洋彼岸的对标对象Peloton估值已经大打折扣,加上国内智能健身赛道竞争加剧,Keep选择今年这一上市节点,不算最佳。
如今招股书失效,Keep需要在三个月内重新提交招股书,才可重启上市进程。
连年亏损、看不到有效的盈利模式,或许这些因素都是阻碍Keep成功IPO的制约。
为了回应来自资本市场和外界对自己商业模式的质疑,Kepp“四面出击”,也导致了商业化战略一直摇摆不定。
几度转向后,Keep最终讲出了一个生态故事:切入了健身产业链上游,成了一家运动消费品、内容、服务都想要的公司。
但什么都想要,也让这家公司变得不再聚焦。
成立8年之久,Keep也多次传出冲刺IPO的传闻。
一波三折,从最初的赴美转为最终赴港上市,如今赴港招股书失效,Keep的上市之路越来越长。
成立至今,Keep共获得了8轮融资。
投资方均为全球主流投资机构,但并不代表他们没有回报需求。
Keep曾一度实现阶段性盈利,也拿下超过4000万月活用户,把同类运动健身产品远远甩开。
总体来看,从2019年到2021年,Keep已经连续三年亏损。
如今,越来越多人又开始重新走向线下健身房,选择此时上市的Keep能否再在有限时间内,成功上市,成为“线上健身第一股”,仍需划上问号。
Keep的上市路按下暂停键。
换言之,IPO资料失效,并不等于冲击港交所上市失败,Keep依然可以通过更新资料“激活”上市程序。
而对于之后三个月内是否提交新材料,目前Keep还未对外给出官方回应。
当“线上健身第一股”增添了新悬念,这对Keep背后的投资者们来说,绝非好消息。
Keep什么时候能实现盈利?
“如果Keep在2016年不能转型成为一家盈利的互联网公司,那么Keep也就没有什么机会了。”
互联网健身APP发展的很快,尤其Keep的表现最为明显,每每公布用户增长数据,都能让业界惊叹。
“互联网+健身”改变了传统健身行业,但也成了桎梏。
互联网健身的盈利模式,相比传统健身,并没有本质的变化。
最大不同之处是,互联网健身APP是单次付费和办月卡等,降低了用户的健身门槛,但平台也要为此承受着复购压力。
于是,2016年,Keep开始尝试新商业化模式——上线电商平台,主要围绕用户“吃、穿、用、量”的生活消费场景,开始在商城出售智能运动硬件、健身器材、运动装备、健身轻食等运动周边商品。
但在做电商之初,Keep选择以贴牌的方式疯狂扩品。
自有产品售价属于中等偏上,但多是上游供应链代工贴牌,意味着产品质量欠佳且昂贵,运动人士自然也不愿购买。
2018年初,手里拿着大量流量和用户的Keep还没能找到合适的变现方式。
最有代表性的是主打线上健身的Keep也开始“落地”了,Keep希望更多“关注健身”用户能转化到“健身行为”。
但是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Keep布局线下自营业务4年时间,几乎是在原地踏步。
另一边,Keep的其他自营品牌产品也为人诟病。
Keep想做的事情太多,但是在每个模式上投入的精力又和野心不成正比,有限的资源无法聚焦在一个点,以至于一些业务线更显得鸡肋。
多年摇摆不定的商业化战略,造成的巨额销售及营销开支,已经成为Keep盈利道路上的一大包袱。
高昂营销费用背后,其实是Keep无法留住用户的无奈。
“自律给我自由”——Keep以自律鼓励用户,但成为了Keep扩大用户规模的最大阻碍。
招股书显示,Keep在2019年、2020年和2021年前九个月的营收分别为6.63亿元、11.07亿元和11.59亿元,而同一时期的销售及营销开支,分别为2.95亿元、3.01亿元和8.18亿元。
一家创业已7年的“互联网+健身”公司,仍需要靠超过8亿元的营销费用来做用户增长,更大的挑战在于用户的留存,这样的故事恐怕难以让投资人喜欢。
高昂营销费用背后,其实是Keep无法留住用户的无奈。
“运动这件事对于Keep的大部分用户来说,只是一个弱需求。”
因为这些用户总能在不同领域找到满足需求的替代品。
比如在智能硬件和健身产品方面,Keep的对手包括苹果、小米、lululemon等;在线上健身内容领域,抖音、快手和B站的侵蚀更有冲击性。
Keep也只能尽可能用高质量的内容来吸引了,这是一个需要更多投入,但唯一能够突围的选择。
之前让Keep估值大涨的疫情红利,如今已经逐渐消退了,线上健身的路更难走了。
今年,国内健身领域依然红火,只是Keep没抢到多少流量。
留给Keep证明自己的时间,也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