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周逸斐
编辑/周晓奇
美国作家尼尔·斯蒂芬森曾在自己的科幻巨作《雪崩》描述过这样一个与现实世界平行的三维数字空间。
在21世纪初期美国的洛杉矶,“Metaverse”(元宇宙)登场就令人眼前一亮。当主人公Hiro Protagonist的电脑把生成的虚拟世界投在他的目镜中,声音送到耳机中,Hiro Protagonist便进入了“超元域的百老汇,超元域的香榭丽舍大道”。
那是一条灯火辉煌的主干道,反射在Hiro Protagonist的目镜中,就能够被眼睛看到,也能够被缩小、被倒转,它并不真正存在,但“那里正有数百万人在街上往来穿行”。当众多化身挤在一起的时候,电脑就会把所有的化身简化得如同幽灵一般,人人都成了半透明的鬼影。
这是一本出版于1992年的科幻小说出现的场景,元宇宙(Metaverse)的英文原词,最早就出现在这部作品中,亚马逊网上书店将它置于“20世纪最好的20部科幻和奇幻小说”之列。
但这些看似极其荒诞、赛博朋克风的虚幻想象,穿越近30年后,Metaverse竟已经开始从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概念走入了互联网世界,新的中文译名变成了“元宇宙”。
如今,元宇宙不仅存在于扎克伯格、刘慈欣等名人的嘴里,更是穿越阶层与领域,走入世界普通大众的目光中。比如在中国,百度最新研发的首个国产元宇宙产品希壤中,已经可以实现《雪崩》中“每个人的化身都可以做成自己喜欢的样子”的场景。
百度副总裁马杰,对于未来元宇宙时代的定位是,“元宇宙将成为人类未来生活工作的第二平行时空。”9月1日,他在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由百度智能云主办的“以虚强实 元宇宙激发产业新动能”分论坛上如此说。换言之,元宇宙是脱胎于现实世界,又与现实世界平行,并且始终在线的虚拟世界。
其实,现在没人能否认自己可以完全脱离数字状态生存,发微博、网络购物,都是数字画像的一部分。 如此数字化趋势再继续推进,或许真的可以打造一个平行于现实世界的“第二空间”。
而自2021年元宇宙概念兴起,元宇宙领域部分产品的确以超乎学界预期的速度驶向落地,借用百度集团副总裁袁佛玉的原话解释便是,元宇宙不会一蹴而就,元宇宙也没有“终极版本”,但会分期兑现。
元宇宙开始由虚强实,逐步展现价值了。
以百度希壤为例,它已经吸引了诸多企业和机构入驻,在希壤的地图上,用户不仅可以看到中国传媒大学等学校,还可以看到冯唐的艺术展馆、领克等汽车厂商的身影。不只如此,依托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多年技术积累,百度逐步打造了国产元宇宙生态。
事实上,不论是何种元宇宙产品,产品真正落地,都要依托AI技术,袁佛玉总结:“没有AI构建的底层框架,就不可能创造出足够迷人的元宇宙上层建筑。”
元宇宙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行业共识认为,距离实现真正的平行虚拟世界依旧很遥远,足够成熟可用的元宇宙要在5-10年后才可以落地。
因此未来元宇宙时代如何,暂时无法下结论,而对于掌握AI能力等元宇宙基础设施的百度,未来可以延伸到哪些更丰富的元宇宙应用场景,也大有想象力。
元宇宙以虚强实,AI由实向“虚”
袁佛玉最近喜欢看一本名叫《元宇宙改变一切》的书。
这是由元宇宙商业之父、也是全球最早、最全面介绍元宇宙的趋势家马修?鲍尔写的新书,书中他在元宇宙方面提出的见解,对马克·扎克伯格、比尔·盖茨、杰夫·贝佐斯等都产生了明显影响。
作者在书中,对于元宇宙概念做出了一个较好的解释,就是将元宇宙比作移动互联网兴起的后继者,即元宇宙是下一个伟大的计算和网络平台,它带来的变革和影响,可以类比从PC互联网,到移动、云的巨大转变。未来,人们或许不再沿用元宇宙这一概念,但它指明了一个未来发展的方向。
那么元宇宙的市场规模究竟有多大?今年7月上海市公布的培育“元宇宙”新赛道行动方案(2022—2025年)中预测的是,到2025年,“元宇宙”相关产业规模可以达到3500亿元。
从2021年元宇宙概念的走红至今,元宇宙并未如早期批评家们预期那般遭遇“雪崩”,相反,国内外科技巨头都陆续参与到元宇宙建设中。
Facebook直接更名成Meta,微软、迪士尼等公司也都在推进自己的元宇宙战略,高通成立欧洲XR实验室以扩大其对XR和元宇宙的投资。国内百度、网易等多家科技公司均在向元宇宙方向探索,在这其中,百度的动作要更为迅速,市场声量也相对较高。
去年12月的百度Create大会举办地,就是在百度首款元宇宙产品“希壤”中举办,今年,包括北京国际电影节、Meta ZiWU元宇宙誌屋的顶级时尚品牌迪奥元宇宙首展“ON THE ROAD”灯陆续落地。估算下来,半年时间内,“希壤”举办、落成了70多个元宇宙活动及空间。
其实,“希壤”是百度布局元宇宙版图中的一个技术集成的成果。
元宇宙一直被外界解读为一个与现实社会交融的虚拟世界,很容易被归纳为一个宏大的应用场景。其实,元宇宙还包含了一系列前沿的底层技术,不可或缺的就是AI技术。
这也能解释得通为何百度能较快走在元宇宙行业里了。
在元宇宙概念出现前的2020年,希壤已经在百度内部开始启动立项。
为什么会提前做这件事情?按照马杰的解释,2020年疫情让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开始变得非常不方便,“百度有VR技术、各种人工智能技术、云计算技术,所以我们在想怎么解决当时疫情之下各种不方便的问题,就是因为这一出发点,我们就做了希壤最早的定义”。
而元宇宙对算力的需求是近乎无穷的。百度智能云打造的AI原生云,为希壤提供了PFLOPS级别的超大异构算力、数百GB的带宽资源以及可无限扩展的存储,才支持了这一超大量级的数据传输工程。
此外,不同于日常网络游戏,元宇宙的身份系统、社交系统和随时随地需求,要求平台必须将用户尽量放在同一服务器下,并保证低延时、高沉浸的用户体验。满足这些要求,也需要各类强大基础技术能力的综合支撑,比如安全、自主、智能的云计算技术;在人工智能、ARM云、边缘计算、智能视频、VR和AR等领域的不断创新,以及内容生态的建设与庞大的市场基础。
发展多年,百度的人工智能技术,开始逐渐在现实生活中落地、并应用于元宇宙虚拟场景中。元宇宙以虚向实、AI从实向“虚”,相向而行下,元宇宙可感知性越来越强了。
元宇宙的价值正在“分期兑现”
“元宇宙不会一蹴而就,元宇宙也没有‘终极版本’,但会分期兑现。”对于元宇宙时代的判断,袁佛玉给出了这一结论。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尼尔·斯蒂芬森创作科幻小说《雪崩》元宇宙世界的概念开始形成,到后来观念传播,从技术驱动到如今资本介入,当初未来学家们脑海中的想象已经初步变成了现实。
即便这些过渡阶段来得晚了些。互联网习惯把新兴领域出圈之年称为“元年”,作为象征成熟度的锚点,一般的商业领域一旦度过了元年,便很可能在短期内集中爆发。但这并不适用于元宇宙领域。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 正如元宇宙这一充满着光怪陆离感的、虚拟世界的概念,并不是突如其来,而是在数字化技术的多年演进过程中不断发展而成一样,元宇宙行业目前还处在极早期阶段,距离全面成熟仍有漫长的距离。
不过,“分期兑现”的效用已经初显,元宇宙已经开始在金融、运营商、政务、文旅、广电、互娱、航天等领域落地了。
在工业领域,现在三一重机的技术专家,可以通过百度智能云的“工业AR远程协助系统”,指导千里之外的人员戴上AR眼镜,维修设备。
或许在消费互联网的环境下,诸如远程协同的应用场景并不新鲜了。在医疗、教育等人工智能落地较早的领域,远程诊疗、在线互动之类的产品已经相当成熟,但在工程机械行业却有多重挑战。
大多数工程机械的施工地都在野外等偏远地区,发现故障主要依靠工作人员对装备声音、振动和温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