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伯虎财经(bohuFN)
撰文/灵灵
近期,洋码头不太平。
洋码头,正在被自己引以为傲的买手“追杀”。
并购,成为了创始人曾碧波所能想到的最合适的出路。
然而,下一个接盘者仍未出现。
欠债的洋码头,居家办公
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曾碧波如是说。
按照他的说法,原本计划住到丈母娘家,但丈母娘家的地址已经被“这帮人”知道,隔三岔五被骚扰。“我房子、车子卖掉了,现在是找了个宿舍,而且宿舍地址也不敢说。”
曾碧波所说的这帮人,其实就是被洋码头欠债的部分“买手”。
8月31日,曾碧波在线上会议中表示,洋码头目前拖欠货款2亿元,此外还有保证金3800万元。
不少被拖欠货款的买手开始找到媒体发声维权。据报道,已有多名商家投诉,洋码头长期拖欠支付商家货款,数额从数万到数十万不等。
与此同时,洋码头位于静安区的总部办公场所,目前大门紧闭,且没有员工在办公。
门上贴着两张公告,一张来自物业,写着“因洋码头长期拖欠租金、物业费、水电费,现已提起诉讼,故停止该场所使用”。
另一张则是“洋码头集团总部办公室迁移通知”,大意是为压缩不必要的开支,洋码头准备换总部办公地址,期间采取远程居家办公模式。
图源Tech星球
居家办公背后,洋码头的团队规模正在锐减。
曾碧波和洋码头对于这一危机现状,显然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如今,曾碧波的诉求是,外界能够给洋码头半年时间。
洋码头的“误判”
成立于2010年的洋码头,是第一家靠C2C买手制起家的跨境电商,主打奢侈品包袋、化妆品、小众潮牌、服饰鞋履等品类。
洋码头曾称自己是“整个跨境电商行业里唯一且首家获得全年盈利的独立跨境电商企业”。基于买手制、C2C模式的洋码头,曾一度爆红,估值很早就超过了10亿美元。
洋码头的危机并非突然爆发,而是早有埋伏。
2020年,对于疫情走向、中美贸易的走向,曾碧波坦言“有点高估了”。
此外,在资本运作上的误判,也让洋码头走进了“死胡同”。
一方面,银行抽贷拿走了8000多万,新浪微博退股一个多亿。另一方面,“拆完红筹以后,合规要求更高,资金结算严查”。一些商家因严格的资金审查选择不经营,致使洋码头的处境更加被动。
曾碧波对洋码头依然有信心,认为其不会倒闭,他认为,“洋码头几十年的沉淀还有价值,平台积累的买手和用户还有价值。”
2017年,新京报曾报道,洋码头所谓“海淘”、“中古”的奢侈品箱包,大部分来自广州白云皮具城。
知乎上,一位洋码头内部员工透露,平台对买手资质审核并不高。
针对近期新闻报道中的“被欠款商户”,曾碧波将他们称为“洋码头在合规化经营过程中查出的不良商户”,存在“买卖账户”(人在国内购买非本人的海外账户进行经营)、“售假”(经第三方检测机构判定为假)等一系列严重违规违法的经营行为,在整顿过程中店铺被冻结。
图源黑猫投诉APP
此前,一位消费者在洋码头APP上的商家店铺购买一件加拿大鹅,经鉴定为假货。该用户起诉后,法院判决洋码头按假一赔三的标准进行赔付。
与此同时,洋码头所在的赛道,巨头林立。
今年9月1日,拼多多旗下跨境电商平台Temu购物网站在海外正式上线。此前,字节跳动也推出了TikTok Shop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