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技术 / 互联网资讯 / 营销 · 2023年8月22日 0

次元的燃烧

次元的燃烧

来源/燃次元

作者/张琳

“国潮”“联名”“时尚”之后,为博年轻人“一看”的国产体育品牌又把目光投在了咖啡上。

近日,企查查信息显示,特步(中国)有限公司(01368.HK,以下简称“特步”)正在申请3个“特咖啡”商标和3个“XTEP COFFEE”商标。目前,上述商标皆处于等待实际审查的状态。

实际上,特步并不是第一个涉足咖啡领域的国产运动品牌。今年5月,李宁(02331.HK)就已经申请注册了咖啡相关商标,并在广东、厦门等多地的实体店内陆续推出了咖啡服务。

更早之前,安踏体育(02020.HK,以下简称“安踏”)也曾试水咖啡业务。2021年底,安踏在贵阳开出了全国首家饮品俱乐部,为消费者提供咖啡、茶饮、甜品等服务。

对此,消费领域营销专家李萌表示,运动品牌纷纷蹭咖啡的热度,一方面,咖啡作为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已然成为品牌营销新的流量入口,同时运动品牌与咖啡的跨界也能衍生出更丰富的营销玩法。另一方面,跨界最为看重的是消费群体的重合度,体育服饰品牌的用户画像和咖啡的消费者属性高度契合。

正如李萌所言,近年来,成为“流量担当”的咖啡赛道越来越拥挤。除了上面提到的诸如特步、李宁等国产体育品牌,包括中国邮政、中国石化、同仁堂、华为等看似与咖啡毫无关联的企业也都纷纷涉足咖啡赛道,且均收获了不错的关注。

据燃次元不完全统计,包括#李宁入局咖啡赛道#、#特步李宁注册咖啡商标#、#中国邮政开咖啡店了#等相关话题,均登上微博热搜。与此同时,在小红书上,中国邮政的“邮政咖啡”相关笔记超6000篇,“同仁堂咖啡”也收获了超2400篇笔记。

流量之外,零售电商行业专家、百联咨询创始人庄帅补充表示,运动品牌跨界做咖啡,一方面是为了提高用户进店频次,带动低频的服饰销售。另一方面则是提升用户体验,比如消费者在试衣期间,可以喝杯免费的咖啡休息一下。

一语中的,近日,根据多家国产运动品牌发布的2022年半年报显示,虽交出的“成绩单”都看似不错,但仍有隐忧。凭借“买买买”实现逆袭,成功登上国内第一运动品牌宝座的安踏,净利润同比下滑6.56%,而拖后腿的正是安踏收购战略中兼并的品牌之一FILA。

靠“国潮”出圈的李宁,如今也面临营收增速放缓的现状。李宁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营收124.09亿元,同比上升21.67%;净利润21.89亿元,同比上升11.57%。但和去年相比,上半年李宁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出现同比增速大幅下滑的情况。

而通过“花式赞助”的方式深耕细分领域,在跑步圈脱颖而出的特步,却似乎不得不思考如何进一步走出小众的问题。

综合来看,对于“得年轻人者得天下”的国产运动品牌而言,咖啡无疑是与年轻消费者沟通的载体。但是否真能通过这种“联合”打动年轻人,且最终转化为收益,或许还需要等待市场以及时间的检验。

01

国产运动品牌盯上咖啡

事实上,早在两个月前,特步就已经有了试水咖啡的动作。

今年7月,“普洱市茶叶和咖啡产业发展中心”便在微信公众号发布的《航天馆里的咖啡馆!漫崖咖啡特步店将于7月16日开业》中介绍,普洱特步儿童店与漫崖咖啡的跨界合作,店内咖啡售价在20-30元之间。

而对于此次注册咖啡商标,特步相关工作人员在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特咖啡”更准确的定位是服务,不是业务,主要是为了提升会员服务的多样化水平,满足门店消费者逛街购物的延伸需求,提供更好的门店体验。

上述工作人员还表示,目前特步只计划在成都春熙路旗舰店试点,将在该店提供多种咖啡及茶饮,“未来没有计划独立开咖啡店。”

尽管关于“特咖啡”接下来的发展规划,特步方面并没有透露更多的讯息。但根据其此前与漫崖咖啡的合作来看,外界猜测,特步极有可能再次选择与成熟的咖啡玩家合作,在综合体验店里增加咖啡服务。

对于这一猜测,庄帅直言,选择和专业的咖啡连锁零售商合作,是运动品牌跨界做咖啡较为明智的做法,“从原料采购、品控、制作人员、店内经营管理等方面来看,与专业咖啡零售商合作,运动品牌负责代运营的难度,要远远低于全自营模式。”

特步涉足咖啡赛道的5个月前,另一国产运动品牌李宁刚刚完成了“宁咖啡NING COFFEE”商标的注册,并在今年五一期间,厦门首家李宁旗舰店开张时正式亮相,销售方式为“只送不卖”,即消费者在店内消费满499元后,送一杯宁咖啡。

截至目前,宁咖啡在厦门、广东等地的多家李宁门店相继亮相,品类包含生椰拿铁、经典宁美式、经典宁拿铁、南非燕麦拿铁等九款。如果从口味创新和包装来看,宁咖啡并无特殊优势。

或许是由于目前宁咖啡并没有在全国各大城市的李宁门店完全铺开,“物以稀为贵”的网友们便以“探店打卡”的形式,在社交平台分享着自己的感受。

不过,在小红书为数不多的500多篇笔记中,有网友表示想去尝鲜打卡,但也有体验过的网友表示,“咖啡品质普通,算不上精品咖啡,但也不难喝”。亦有网友留言,“500元一杯,我喝不起”。

次元的燃烧

图/小红书上宁咖啡相关笔记

来源/燃次元截图

90后的大楠是李宁品牌的忠实粉丝,在厦门读书的她在得知李宁厦门中华城旗舰店可以尝到宁咖啡时,第一时间就和男朋友去打了卡。根据大楠介绍,店里划分了专门的咖啡区域,配有和其它咖啡店一样的吧台和座椅,一台现磨咖啡机和一位咖啡师,店内伴有浓郁的咖啡香。

“如果从提升消费者体验的角度来说,我觉得是不错的,我男朋友给出的评价比我要高。”大楠和男朋友是在店里买了一双鞋后,导购小姐姐开始帮他们点了两杯咖啡,“我男朋友便一边喝咖啡,一边等我试衣服,他甚至说要是带电脑还能工作一会儿,弄得我哭笑不得。”

但同样喜欢李宁的00后男生吴彦,对门店内是否提供咖啡服务完全“不感冒”。

“我根本不知道‘宁咖啡’这回事儿,也不会刻意去打卡。”吴彦坦言,“虽说品牌是为了提升消费者的购物体验,但我还是感觉运动品牌卖咖啡有点违和。去店里肯定是为了买衣服、鞋子,产品吸引不了消费者,咖啡就更留不住人了,还不如将精力好好用在研发上。”

李萌对燃次元表示,现阶段来看,李宁和特步卖咖啡更多还是倾向于事件营销动作,还没有上升到品牌策略的层面,虽然能起到增加品牌曝光率的作用,但影响力比较小,且传播力度有限。

02

为何盯上咖啡?

在业内人士看来,李宁、特步之所以“看”上咖啡,或许是盯上了咖啡巨大的流量。

事实上,不只运动品牌,咖啡赛道里的跨界玩家越来越多,除了之前作为咖啡“近亲”的新式茶饮品牌和餐饮品牌外,包括医药、教育、科技等跟咖啡“八竿子打不着”的企业也都纷纷传出跨界做咖啡的消息。

今年4月,万达集团申请了多个“万茶”商标。其实,早在2021年10月,万达电影方面就曾表示,万茶是公司在旗下影城推出的自有品牌茶饮,包括独立店及与costa咖啡的融合店两种形式。

5月,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申请注册“一标咖啡吸收宇宙能量”商标;9月,由猿辅导母公司关联公司全资控股的咖啡品牌“Grid Coffee”,首家门店正式落地北京王府井银泰in88商城。

被“团宠”背后,是咖啡不容小觑的利润。

世界最大的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