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燃次元
作者/冯晓亭
旅行的形式正在发生变化。
在过去,出门旅行需要早早计划,从有意向到筹备再到旅行,周期可拉长至一年半载。也因此,“梁朝伟随意搭乘航班飞英国伦敦喂鸽子”一事成了互联网早期的一个段子。
但如今,随着旅游形式的变化,游客油然而生一个旅行计划并随即付诸行动,好像算不得什么稀罕事。
来自福建的陈漳便是当天想着去汕头,次日便成为汕头小公园三五成群游客中的一员。
“朋友圈晒潮汕美食的太多了,而且从我家自驾过去只要三个小时。在群里刚提起说想去吃潮汕火锅,就有几位朋友即刻响应。”陈漳告诉燃次元。
10月3号当天晚上,陈漳一行4人便驱车上了高速路,就连酒店也是在高速路上用手机在平台上预定的,“攻略在网上也一搜一大把,也不是冲着景点去的,就是想尝尝当地美食,给自己找些乐子。”
3号出发,5号返程。陈漳与朋友的汕头之旅前后所花时间不到3天,但他们都表示时间足够了,“市区住了一晚,南澳湾住了一晚。该玩的玩了,该吃的也吃了。多待一天还真不知道要去哪,况且国庆假期游客很多,哪哪都是人。我们就想着,体验过了就心满意足。”
受疫情反复和常态化影响,旅游业遭受的冲击不言而喻。但在出境游和长途游受影响之时,以本地游、周边游为主的“微旅游”成了旅游消费市场的新增长点。
出行半径受限的消费者热衷于开拓周边出游的去处;本地的旅行社也不断开发本地和周边游的旅游路线以吸引游客;线上的旅游平台也为满足周边短途旅行市场而推出多个项目,像同程艺龙便推出了以“48小时”为主题的创新营销项目。各个平台还将“周边游”“一日游”等入口放置在首页醒目位置。
图/OTA平台的“周边游”界面(左为同程旅行,右为携程旅行)
来源/ 燃次元截图
多方的热切目光和期待被投注到“微旅游”身上。侧面也反映出,旅游业从业者对于市场复苏的无尽渴望。
“微旅游”也是目前最有机会成为燎原的那把“星星之火”。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和社科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旅游绿皮书: 2021-2022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以下简称《旅游绿皮书》)预计,从2022年旅游市场形势来看,国内旅游市场在行业复苏过程中将发挥带动和引领作用。公共卫生风险依然是消费者出游的重要考量因素,因此短途游、近郊游、自驾游的恢复前景相对更加明朗。
但遭受重创的旅游业,复苏的空窗期仍不清晰。后疫情时代,一切都在因时而变,旅游业内所有玩家都需在面对新的发展机会之时,抓住机会,从而才能有所作为。
01
“微旅游”走俏
“微旅游”是什么?
实际上,“微旅游”并不是一个新名词,早在10年前,微旅游便被当作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而提及,特指“时间短距离近”的旅程。
而由于近年来越来越多消费者选择这种出游方式,现在关于“微旅游”的定义也不断清晰化。目前业界普遍认为,微度假是指以一线、二线城市及其周边为主,车程在2-3小时,为期2-3天的一种频次较高、满足感较强的新兴旅游模式。
“之前旅游会提前一两个月甚至更久做攻略,往往还会将年假也利用上进行拼假,在一个地方待上近十天。但现在我都是利用周末或者小长假就近出游,可能是搭乘两三个小时的高铁去省内某个城市,也可能是自驾一两个小时去周边郊区新开发的景区。”热衷于旅游的鹏鹏告诉燃次元,国庆假期他依旧没选择出省游,而是和女友去了本市沿海的一个小镇。
来源/燃次元拍摄
“计划还是提前一晚才定下来的,反正距离近,就当换个环境放放风罢了。”鹏鹏提及,这个沿海小镇因为距离近,他一年会来多次,平常周末他会和家人或者朋友在当地找个酒店住上一晚,次日才返程。
但这次碰上国庆假期,景点附近的酒店民宿几近满员,即便有空房的,价格也是数倍于平日。最后鹏鹏不得不选择了距离海边有段距离的镇上还有空房的民宿,“一晚上的房价在平常都能订个海景房了。”
在国庆期间选择周边游的旅客还有不少。
家住北京的张晋,便在国庆假期首日带着全家朝着古北水镇出发,“北京周边的怀柔、密云、延庆、平谷的好多景点,我们都去好几回了。密云的古北水镇我们还没一家人去过,十一假期就安排上了。”
“好在经同事提醒节假日会出现一房难订的情况,我们提前半个月就早早预定了房间。定的时候价格就不便宜了,一千多元一晚。我入住当天,看到周边酒店原本一千多元的价格更是涨到两三千元不等,而且数量紧俏。”张晋坦然,价格虽然有些高,但还是在自己的可接受范围内。
微距离、微时间、微计划……鹏鹏、张晋、陈漳三人的国庆之旅无不拥有这类特质。而像他们一样将目光投向“微旅游”这种旅游形式的游客群体,也正日趋庞大。
《旅游绿皮书》显示,受疫情影响,微度假旅游正逐步成为旅游业未来重要的发展模式以及游客消费趋势,微度假时代已经来临。
“微旅游”带来的商机
来源/燃次元拍摄
数据来源/文化和旅游部
制图/燃次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