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酱油一哥”海天味业(603288.SH,以下简称“海天”)深陷舆论漩涡,日子可谓是相当难熬。
先是9月末,某以“海克斯科技”和“科技与狠活儿”为口头禅的短视频博主走红网络,并发布了一段其使用食用盐、味精和多种食品添加剂为原料“勾兑”出的“丝毫没有豆子和黄豆的酱油”与买到的酱油进行对比的视频。
该博主表示,“后者(勾兑酱油)品尝味道更浓更鲜”,并直言“勾兑陈醋和勾兑酱油都是业内心照不宣的事”。虽然该博主遮盖了对比酱油的标识,全程也没有提到过任何酱油品牌,但是在评论区,很多网友点名“海天”,海天味业也就此深陷“添加剂风波”。
后有网友发现,海天酱油在国内与国外销售的产品配料表不一样。国内销售的酱油产品含有添加剂,而国外销售的产品则不含添加剂。随即,添加剂风波之后,海天味业再陷“酱油添加剂‘双标’”争议,无数网友对酱油生产过程和食品安全表示担忧。
基于此,在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海天味业回应酱油添加剂争议#、#海天味业再发声明否认双标#等相关话题陆续登上微博热搜,并引发网友热议,“让外国人吃优质酱油,中国人吃化工酱油”“这是中国人专骗中国人?”,甚至还有部分网友晒出在家倒掉酱油的空瓶图,声称要抵制海天。
为平息风波,海天连发三个声明。
第一次声明(9月30日)表示,海天的产品满足国家标准,并要对网络上的传谣者进行法律上的制裁。但并没有正面回应网友最关心的“双标”问题,还将部分网友的质疑说成“妖魔化食品添加剂,黑化中国食品”,这一举动使得网友们的怒气不降反增,舆论也愈演愈烈。
随后(10月4日),海天再次发声明称,国内外内控标准一致,并未双标,且国内外皆有含添加剂的产品及不含食品添加剂的产品。
很显然,事件并未因此平息。而持续发酵的舆论,也直接影响到了海天的股价。节后第一个交易日(10月10日),海天味业开盘暴跌近8%。而继10日开市后市值蒸发超350亿元后,11日继续下跌超2%。截至10月11日收盘,海天报收73.45元/股。
这对于酱油一哥而言,并不是好消息。
2014年2月11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后,海天味业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并收获了“酱油茅”之称。但近年来,海天味业业绩增速开始放缓。财报显示,2017-2021年,海天味业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24.21%、23.6%、22.64%、19.61%、4.18%。
事实上,深陷业绩增长困境的味业品牌并非只有海天一家。消费者耳熟能详的中炬高新、千禾味业、李锦记、加加等品牌交出的2021年“成绩单”都不算漂亮,“增收不增利”或“营收利润双降”成为了味业品牌共同的窘境。
这背后,一方面或因国内人均酱油的需求量开始回落。平安证券研报指出,2012-2020年,中国酱油行业零售额平均年复合增速为9.9%。但2016年后,零售额增速均低于10%。
另一方面,伴随着更多玩家入场,酱油赛道的厮杀也愈发激烈。除了海天味业、中炬高新、千禾味业外,卖醋的恒顺醋业、卖油的金龙鱼和鲁花等纷纷进入酱油领域。
易观分析品牌零售行业资深顾问李应涛表示,调味品市场的竞争格局已经相对稳定,头部企业短期之内的地位难以被撼动。虽然长期来看调味品是一个强者恒强的市场,但变数始终存在,变数之一在于头部品牌战略决策是否出现重大失误,导致市场流失,第二个变数则在于新人群和新渠道。
海天的争议仍在网上发酵。
燃次元观察到,话题“海克斯科技”和“科技与狠活”在短视频平台的热度持续升温。截至10月11日晚11时,在抖音上,“海克斯科技”相关播放量高达39.3亿,“科技与狠活”的播放量更是达到40.1亿次。
另外,在各大社交平台,排查家庭中使用添加剂的调味品和寻找“0添加”产品的内容也获得大量点赞、转发。
网友们基本可分为三个阵营,即“情绪派”“客观派”和“抵制派”。其中,“情绪派”网友表示,“海天主要不是产品问题,而是消费者提出质疑后的态度”;“客观派”网友则表示,“消费者在乎的是‘双标’,明明能生产无添加的产品,为什么要区别对待”;“抵制派”网友则直言,“苦食品添加剂久矣,准备换0添加”。
事实上,“0添加”的产品海天在国内也有销售。燃次元在某电商平台“海天味业官网旗舰店”发现,包括0添加金标生抽、0添加金标耗油、0添加拌饭酱等多款“0添加”产品,已经被置顶在店铺首页最显眼的位置。
在线下多家商超,燃次元也都能看到海天零添加产品。北京市丰台区一家超市的工作人员对燃次元表示,超市一直都有销售海天0添加金标生抽,销量也不错,受众多为年轻人,“现在的年轻人更关注食品安全,0添加调味品也更受这部分消费者青睐。”
消费领域营销专家李萌对燃次元表示,国内超市货架上摆着海天的0添加产品,但消费者却不知道,这也是海天在营销上的不足之处。抓住用户痛点才能更好地抢占用户心智,就算品牌再头部,也只有植入人心的营销传播,才能让新品快速出圈,被更多消费者熟悉。
但上述超市工作人员同时强调,大多数消费者还是更关注价格,0添加酱油的价格通常比普通酱油要贵一倍,因此,走货量高的还是普通酱油,“普通酱油中,海天的销量最高,除了品牌有知名度,价格也便宜。比如,同样是500ml的酱油,海天一般卖8元左右,赶上特价还会更便宜,而其他牌子的酱油通常都是10元以上。”
价格也是90后男生齐轩在挑选调味品时最看重的参考标准之一,“酱油的味道基本差不多,通常同样毫升数哪个品牌价格最低我就买哪一个。”
至于配料表,齐轩则表示对于牛奶和零食等食品他在购买前会仔细看配料表,但调味品则不会,“虽然都是入口的食品,但调味品使用量少,我个人觉得有没有添加剂不重要,而且没有添加剂的食品在保存上难度更大,价格自然也更高。我个人觉得在调味品上没必要增加开销,所以对于近两年出现在货架上的0添加调味品我都会自动略过。”
与齐轩不同,80后女生王楠有健身习惯,日常饮食比较清淡,面对口味越来越“重”和“鲜”的酱油,王楠反而会选择口味寡淡的,甚至不吃,“除了红烧外,我基本不放酱油,第一次在超市看到千禾的0添加酱油时我就买了。相比之下,海天和李锦记的都太咸了,千禾的味道会淡一些。”
“最开始购买千禾的时候,我也会觉得贵,1升装的酱油大概近30元,超过普通酱油价格的两倍,但想着反正自己用得少,应该买点好的。”后来王楠发现,千禾酱油的价格便宜了,而且超市也经常打折,之后便一直在购买这个牌子的酱油。
生活在北方的李阿姨今年50多岁,对于做了一辈子饭的她而言酱油是绝对的刚需品,“我们家一直用的都是海天的酱油,一打开电视全是海天的广告,超市里也是海天占的货架面积最大,我自然会觉得海天是值得信赖的大品牌。”
李阿姨对燃次元表示,另一个影响她做购买决策的因素就是口味,“我小时候的酱油只有咸味,基本没什么鲜味,作用也就是给菜调调颜色。但现在的酱油味道特别香,做菜有时候加完酱油基本上都不用放盐和糖了。”
至于成分,李阿姨则表示不会看,但会关注酱油的等级。在购买酱油的过程中,李阿姨发现很多酱油品牌的外包装上会印有“三级”、“二级”和“特级”的字样,不同级别价格也不同。
“通常情况下特级是最贵的,三级是最便宜的。虽然包装上也会强调不同等级的酱油所使用的大豆等级也不同,但口感上我其实是感受不出差别的。当然,如果特级酱油搞活动我也会买,单纯觉得贵的就是好的。”
酱油市场困局久矣。
味道、价格、品牌……消费者对于酱油更多维度的选择标签,以及愈发复杂的市场环境,或是味业品牌们逐渐走入困境的原因。
“海克斯科技”和“双标事件”使得海天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最直接的体现就在股价上。在海天味业发布第三次回应后(10月9日),10月10日上午收市,海天味业股价下跌9.2%至75.20元/股。
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海天味业近两年发展过快,市值虚高,不仅消费者不看好,资本市场更是用股价做出了选择。随着事件的持续发酵,海天味业后续的整体运营发展会受到较大影响,或将面临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