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燃次元
作者/冯晓亭
你还记得最近一次逛屈臣氏是什么时候吗?
对于这个问题,大多数80后、90后消费者,可能还会认真思索一下再给出确切的答案。但对于00后的年轻群体来说,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作为移动互联网原住民的他们,和这家老牌美妆零售的巨头,显然没有过多交集。
“我肯定知道屈臣氏,过去,不少大型商超都有一家屈臣氏。但我基本没在店里买过商品,甚至他们一直催促我办理的会员卡,我也因为繁琐而没办。”今年刚上大学的毛毛直言,屈臣氏无论是商品价格还是工作人员,给她的印象都不太好。
“店里的导购员,热情到让我发怵,都不敢多待。上次看一家店里有洗发水活动,但要想更实惠还得参加2件99元或者3件5折的活动,最后一通算还是觉得电商大促时再囤货划算。”
和非屈臣氏会员的毛毛截然相反,已经参加工作多年的杨青是屈臣氏的老用户,甚至在多年前,家里用的洗护用品和护肤品大多都购于屈臣氏门店。但杨青查询自己在门店的交易详情时,却发现自己在今年,10个月的时间里只在门店消费过2次,消费金额合计37.5元,“都不够我在美团买菜上下一个订单的钱多。”
眼见他起高楼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这是杨青作为过去屈臣氏的忠实用户,在特意逛了一次屈臣氏后发出的最大感慨,“我是周五下班后去的门店,按理说晚上七八点正是商超人流量最多的时间段,但我进门店一看,工作人员都比顾客多。反而门口来来往往路过不少人,但店里则是冷清景象。”
屈臣氏没能获得新的消费主力军年轻人青睐的同时,对老用户的吸引力也有了不同程度的降低。这导致的直接结果便是,这家美妆零售巨头,似乎只剩下了一副空壳。与之相伴的,还有因为跟不上时代的脚步,而随时被时代淹没的风险。
尽管在近年以来,屈臣氏为了迎合消费者,进行过许多尝试。如跨界寻求合作,展开线上零售探索的同时,对线下门店也进行了改造。尽管在2018年前后的这些举措,对屈臣氏的业绩复苏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当回归到商业的本质,与消费者讨论高性价比时,没赶上电商这趟快车的屈臣氏,消费者新鲜过后,处境依旧处于下风。
时间回到1989年,当第一家屈臣氏店铺坐落在北京街头时,为了迅速切入内地市场,屈臣氏选择了18-35岁的女性作为目标消费者。以“个人护理专家”的首创概念,精准洞察目标群体的消费趋势,成功打赢了一场突围战,33年后4000多家的店铺数量,自然是屈臣氏当初那场突围战胜利的最好佐证。
回到当下,18-35岁女性仍是屈臣氏的目标客群。只是,无论是过去那群目标客群,还是现在18-35岁女性,都不再像从前般青睐于屈臣氏。
留给屈臣氏的时间不多了,因为时代抛弃你时,连一声再见也不会说。
01
掉队的“领头羊”
屈臣氏在国内保健及美妆零售领域的地位,不言而喻。
正如屈臣氏在官网介绍中所提到,“屈臣氏在中国内地逾500个城市拥有超过4000家店铺和逾6000万名会员,是大众所熟知的线下及线上保健及美妆产品零售商。”
无论是门店数量和覆盖城市,亦或是用户基础,屈臣氏的这些数据足以令同行望其项背。
但屈臣氏的财务数据却向外界告知一个不争的事实,“屈臣氏在走下坡路。”
据屈臣氏集团所属长江和记实业公司(00001.HK,简称“长和”)发布的2022年中期财报显示,上半年,屈臣氏中国区营收为96.85亿港元,同比下滑17%;以及能够清楚的反映出公司真实经营状况的EBITDA,在该期间录得6.23亿港元,同比下滑60%。
营收和利润双下滑的同时,屈臣氏在大陆的店铺数量也在减少。
截止2022年6月,屈臣氏在大陆店铺数量为4055家,与年初相比店铺数量减少了124家门店。财报也对大陆地区门店数量减少情况有所提及,“于2022年上半年内,部门透过采取审慎开设店铺方针,其店铺数目净减少154家(主要于内地)。”
图/昔日屈臣氏西直门凯德店,现已成为特卖场,墙上广告还未拆下
来源/燃次元拍摄
屈臣氏的掉队,除了体现在业绩数据上,还体现在对市场缺乏深刻洞察以及对新事物的迟钝反应中。
同样是风靡短视频平台的洗脑神曲。“你爱我,我爱你,蜜雪冰城甜蜜蜜”促成了蜜雪冰城迅速出圈,而同样是耳熟能详朗朗上口的“Super idol的笑容都没你的甜,八月正午的阳光都没你耀眼,热爱105°C的你,滴滴清纯的蒸馏水”,却没几个人知道这首《热爱105°C的你》,实则是屈臣氏的蒸馏水广告。
“屈臣氏浪费了一次最好的传播机会,一首洗脑神曲如果企业能够懂得顺应热点趋势,适时做一些内容以加深用户对品牌形象的认知,不仅能够让企业取得爆款传播的成功,还能引发消费者的联想,一听到这首歌就想到屈臣氏或者屈臣氏的蒸馏水。”多年从事品牌营销推广工作的阿牟说。
除了营销手段跟不上时代脚步外,屈臣氏今年以来还屡屡因负面消息成为社交媒体议论的焦点。
天眼查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屈臣氏不同地区的分公司便因涉嫌“价格欺诈行为”“销售过期商品”等多种原因被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处以行政处罚。
而屈臣氏在本年度对口碑造成最大负面影响的,当属今年1月,线上平台推出的“0.01元购面膜活动”。
罗恩是上述活动的全程参与者,“不专业”是她思索许久后对屈臣氏下的判定,“先是活动火爆导致库存不足,但是我当初没有收到任何关于缺货的告知,等到线下提货时才被通知无货。这事本来就耽误人时间精力,虽然我对此颇有微词,但我没有像有些消费者那样进行投诉。”
“这事情本来就应该过去了,按照常理来说,屈臣氏要做的就是该道歉道歉该补货补货。结果没想到就隔两天,屈臣氏直播间翻车了。”罗恩告诉燃次元,关于这场直播的翻车,她是在事情发酵后才得知的,但看了视频她深深感到被冒犯,“主播在直播间说消费者为了一分钱的东西,没薅到就像疯狗一样咬人,这话听了特别不舒服。”
最后,因这场直播翻车,屈臣氏被推上风口浪尖。随着事件的持续发酵,屈臣氏在次日晚间就美团点评年货节“1分钱促销面膜”活动一事进行紧急道歉,还称上述主播属于第三方合作机构,以后会加强与第三方合作人员的培训与监管。
虽然事情最终得到了解决,但屈臣氏的口碑,却在营销翻车和一次次通报的行政处罚中每况愈下。
02
大象难转身
“屈臣氏走下坡路实际上很多年了。”北京国际商贸中心研究基地首席专家赖阳简明扼要点出。
在电商普及之前,屈臣氏的渠道优势一骑绝尘,彼时,能够进入屈臣氏渠道的品牌,往往意味着拥有超高曝光度。在流量的加持下,品牌自然迅速成长。
但随着电商时代的来临,一切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赖阳认为,随着互联网商业发展,在“云消费”时代,由于平台化的发展,电商交易过程减少了中间流环节,“打破了时间、空间、地域的障碍,呈现出零时差、零距离、零渠道的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实体店的成本居高不下,与电商相比就不再具备竞争优势。”
从屈臣氏的发展来看,2015年正是其发展的转折点,在这一年,屈臣氏大陆业务首次出现负增长。
同样也是在2015年前后,鏖战数年的“七雄争霸”电商战事逐渐落幕。阿里系的淘宝和天猫以及京东,占据着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也差不多时期,网购这种消费方式已经被大多数消费者所接受。CNNIC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4.13亿,超六成网民进行网购。
而在这时,大批美妆品牌投身于电商的黄金时代中,像90后熟知的膜法世家、御泥坊等美妆品牌便起家于电商渠道。
“我也算最早接触电商的那一类消费者,一开始因为安全和品控等因素考虑,我不常网购,但随着品牌旗舰店入驻后,我网购的次数频繁了。而且和屈臣氏相比,网购的确要更便宜。”杨青告诉燃次元,她忘了自己大概什么时候开始不常在屈臣氏购物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因为有了线上品牌旗舰店后,她减少了线下购物的频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