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商专栏:历史上,每一次危机来临,“看天吃饭”的农民总是最先受“伤”。2020年初,全球爆发了有“千年一遇”之称的新冠肺炎疫情,农(副)产品大规模滞销问题却“意外”的并未重现。原来,在拼多多、每日优鲜、美菜等新型电商平台及淘宝、京东等传统电商平台的助力下,非典时存在的城市居民的“菜篮子”问题和农人营收的难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
央视新闻报道的截图
4月20日,央视新闻记录了这样的一幕,来到陕西平利县视察的总书记,对王秀梅鼓励,“直播是趋势,要好好珍惜。”王秀梅是陕西省平利县多多农园的带头人,她所负责的当地多多农园合作社,共有51户贫困户。通过一场场的直播,以及平台用户的主动拼团购买,合作社的农(副)产品销路通畅,店铺一度“登上”养生茶类目好评榜的第一位.
随着疫情拐点的到来,让王秀梅的信心更足,她的目标就是以最快的速度带着这51贫困户顺利脱贫。被总书记点赞的王秀梅,是无数活跃在直播间里新农人的一个典型缩影,他们借力线上平台把农(副)产品销往各地.
数据显示,2019年拼多多平台农产品成交额达到1364亿元,成为中国最大的农产品上行平台。3月30日,淘宝正式发布村播计划2.0,2020年将联合陕西、山东、河南等16个省区市的商务和农业部门,通过直播带货农产品,销售额将达到150亿。京东方面没有整体数据,4月1日—7日,京东“春雨行动”中,湖北生鲜农产品累计销售了1400吨.
在这段“危险时刻”,以拼多多为首的新物种为何成为主力能助农人恢复元气?背后原因值得业界去深思.
“新物种”齐上阵助农回暖
据商务部2020年4月23日发布的数据显示,第一季度,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936.8亿元,增长31.0%;电商直播超过400万场。仅仅看这个数据,大家没有一个直观的印象。17年前非典疫情期间,2003年第二季度,农业深受影响,部分地区农产品销售不畅,加之大量农民工返乡因素,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减少35元.
今年爆发的新冠肺炎的传播比非典更难控制,为何每次危机下,农业总是最先“受创”呢?想要理解电商新物种们的价值,要先知道农业“脆弱”的原因.
一是农(副)产品的特殊性;据人民大学“减贫”报告显示,与工业品相比,农产品通常具有非标化、季节性强、易腐等特征,错过种植养护的时机即“颗粒”无收。以王秀梅的平利县多多农园为例,除了销量很好的养生茶,当地特产还有绞股蓝、野菜、木耳、蜂蜜、苞谷花等农(副)产品.
如野菜生长周期就很短,加之不易储存、难加工,如果不能在当下时令及时的销售出去,意味着菜农一分钱也收不到。非典时期,就有大量水果、蔬菜烂在田间地头.每次社会发生危机,传统销售网络都会遭到重创,农民往往受害最深.
央视新闻报道的截图
二是农(副)产品先投入后产出特性;无论是水果还是蔬菜,以种植农产品为主要营收的农业家庭,需要先期投入,从耕地、种子处理、施肥、浇水,到病虫害的预防,即使不计算“人工”成本,也要先期投入不小的费用,而且大多数农产品每年只产一“茬”(少量可重复生长).遇到特殊情况,对于农民而言往往是一年的辛苦打水漂.
以位陕西榆林米脂米为例,一年只能产出一茬,如果不能在当年售出,陈米的价格就会大幅度下滑.尤其是贫困县,如果销路不畅,将造成恶性循环.
因为这两个特征,想要在疫情期间,有效助力农业恢复元气。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快速的将农(副)产品销售出去,跑赢时间,农人在关键时期“回本”,那么就可以进行新一轮的生产.
在线下农产品供应链受阻的背景下,拼多多正在上演与“时间”的赛跑.据拼多多2020年4月2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农村网店在拼多多上卖出的农产品订单数超过10亿笔,同比大增184%.单品销量超过10万的农(副)产品达到1030款,一个季度的销量接近2019年全年近七成水平.
除了拼多多之外,也有一些中小电商平台和实体商超活跃在农产品的销售中,例如步步高、永辉、每日优鲜、天虹、兴盛优选、百果园等都通过微信小程序到家业务实现生鲜的线上销售,为农民解压.2月8日单日,永辉超市包括小程序在内的多平台到家服务全国订单量首次突破30万单.
这些新物种们以模式创新,一面连接消费端,一面连接供给端,精准匹配提升效率.据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通报,一季度全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网络零售额达到277.5亿元.
从以上数据我们能够发现一个现象,疫情期间,电商新物种“替代”传统电商平台,成为了农产品销售的主力.天浩认为,这主要基于两个原因,首先,传统电商业务庞杂,流量分给农(副)产品的空间不大;其次,传统流量成本高昂,中小农户没有资金实力购买“推荐位”.
眼看着第一季度过去,疫情也来到拐点,有了拼多多这些平台,横亘在整个农人群体上的生存问题得到一定程度解决.
为国内农(副)产品“新”通路欣慰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思考,为何是拼多多这样的新物种,盘活了疫情下城市的“菜篮子”和偏远地区的田间地头,这需要从新物种们的基因上寻找答案.
帮农户脱贫,需要拼几步?
除了王秀梅这样的带头人活跃在拼多多直播间,还有很多特殊“网红”也积极参与卖货.根据官方的数据显示,截至4月20日,拼多多已联合各地政府打造了近50场市县长助农直播间,累计售出滞销农产品超过6亿斤,帮扶的农户超过18万户.
拼多多最大的特征,是不同于传统电商的货架模式.拼多多专注于拼团,通过家人、朋友、微信群里发起的拼团,用户就能以更低的价格买到商品.拼团模式为何能够快速帮助农户脱贫呢?从需求端到供给端,都进行了重塑.经过整理发现,两端的变化都可以用“拼”字作为总结:
1、用户“拼”货;之前也有其他平台做过农产品上行的电商扶贫,但都不是很成功.因为在传统的搜索式电商流量下,即便有平台的扶持,新商家很难获得持续曝光的机会,何况是运营能力存在短板的农户.相比之下,新物种拼多多的货找人、拼团+直播等特色玩法,加上较强的社交属性,更能打破用户圈层,具有流量爆发的能力.
1.1拼多多上5.852亿用户“一起拼农货”:最新财报显示,拼多多去年的活跃用户增长了1.67亿达到了5.852亿,成为仅次于淘宝的第二大用户电商平台.2019年,拼多多农产品GMV达1364亿元,相当于去年人均购买了233元的农产品;同比增长 108.9%,增长非常强劲.海量的用户和旺盛的购买力,拼多多具备消化庞大农产品的强大潜力,为农产品上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2相比传统电商平台的搜索式流量模式,拼多多具有去中心化、以货找人、“直播+拼团”等独特优势,可以帮助新商家低成本找到自己的精准用户,迅速打开局面.拼农货很多合作社就是这样起步,成长起来的.2018年4月25日,拼多多上线公益项目“一起拼农货”,首批入驻的就有丰产滞销的中牟大蒜.当天就帮贫困户卖出了4.7万笔订单,共销售大蒜33.64万斤,总销售额达到55.7万元.
1.3拼多多主推多种互动游戏,比如多多果园、多多爱消除、砍价免费拿、天天领红包等,增加了用户粘性,也为商家和品牌带来更多的流量转化机会.众所周知,拼多多用户的社交属性很强,他们也乐于分享优质好货给自己的朋友.有数据显示,通过外部链接跳转进入拼多多的流量占比在50%以上,远高于京东的30%和淘宝的15%.这将有助于品牌和商家打破用户群体的圈层,在电商平台之外获得更大的增长.
2、农人“拼”商;拼多多正在协助更多农户,实现从农民—农人—农商的转变.以王秀梅为例,成立合作社后,参与进来的51家贫困户成功地实现了多重身份转变.他们不但像过去的农人一样通过种植农产品获利,还可以以“股东”身份从合作社获得分红和劳务收入.
以当地贫困户徐昌美为例,他将家里的20多亩绞股蓝交到平利县合作社托管,半年时间,仅卖绞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