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半年,消费品创业投资很火,但这些变量尚未改变行业的规律和本质,它依然是一件长期且复杂的事情。
比如VC进入这种领域,可能会产生多重的不适应,以及无法深入的问题。创业者想在这里面持续放大一个产品,则需要很深的交情和长时间的行业认知积累。
但机会总会给到把握时间点和空隙的人,最近几年其实有不少品牌在锁定目标人群后快速崛起。
新浪潮品牌俱乐部是一个汇聚诸多优秀品牌、渠道的创始人社群,在线上线下,我们会持续开展深度的专题交流、研讨、链接。
在最近一次四个多小时的社群交流中,我们谈到了以上所说的这些点,梳理出一些洞察供大家参考。当然,这只是一小部分内容,价值也远不止于此.
整理 |黄斯理
我对消费品领域一直都非常看好,觉得在各个品类里都会出现一些从中国走向世界的品牌.
现在更多的是一种困扰。我们做消费投资的,不知道除了把钱给到被投资公司之外,还可以给被投资公司做一些什么.
为什么这个事情对我们很重要?因为中后期的消费项目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他们都不缺钱了.
所以,我们很难投进去,你看上了那家企业也没有办法,人家都不愿意见我们.他们在那个时候更需要一些能够帮助他们去提升某方面能力的资本.
这个社会总喜欢雪中送炭,在我穷的时候,那怕你只借我100块钱,我都会很感激.但当我有钱了,你给我100万,我并不在乎,因为我已经有这么多钱了,这是人性.
所以,我们做投资的到底怎么才能雪中送炭?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尤其是对中后期的项目.是资源对接吗?其实每一个投资人都会说他有资源给你去对接.
投资人其实也知道被投企业有什么地方做的不好,可能是供应链,因为企业没有供应链,全是别人代工的,也可能是前端,因为所有门店也是加盟的.
这些缺点我们都知道,但为什么就是搞不好?我们拿机构的资源回馈给企业,跟他请了职业经理人,派了世界级的专家过去,但可能他们还是有可能搞不好.
这里带出一个很重要的点:人是改变不了的.你没有办法去搞团队创始人的能力,除非你把他换掉.
世界上最厉害的投资机构,就是在世界各地找牛逼的企业,以10亿美金的价格买下来,然后把他们的管理层全部开掉,换上自己的人.
我们之前也想干这个事情,也有在一些小的公司做过尝试,但是这太难了.
做早期消费投资是一件挺痛苦的事件,特别没有安全感.在到达终点之前,这个赛道里大家都差不多,不知道谁会死掉,谁能活下来.
数月亮可能要比数星星要好,当大家都在A轮或者B轮进去,可能下一年企业在C轮的时候就死掉了,要不就投后端的供应链和原材料.
大家都觉得消费是个好的投资方向,一方面是因为我们正处于换周期的阶段,另一方面是因为消费企业的现金流比较稳定.
这种说法一开始是从美股分析师来的,因为在美股最好的10年里,涨的最好的20支股票里面,有11到12支都是消费股,包括我们熟悉的百事和可口可乐.
但其实这个说法只适合说上市公司,或者已经有接近百年历史的公司,不太适用于非上市消费行业的公司.
因为成熟的品牌只有在已经占领了消费者心智的时候,他所有的优点才能发挥出来,可以有比较好的现金流、LE和LYC.
从某种程度上讲,他们是幸存者,都已经跑出来了,那肯定是个好公司.
其实大部分现在大家比较关注的新消费方向,在二级市场里都能找到对标.
只能说那些品牌可能有点老化了,所以市场需要一个新的、更懂得年轻消费者的品牌,但这也不一定,二级市场里的品牌也可以做到很了解年轻消费者.
消费品行业不像科技和消费互联网行业,有颠覆性的东西出来,它还是在原有的方向上,在细分领域里不断地去做一些优化.
但是,整体的分析套路还是跟在二级市场没有太大区别,还是算企业的LYC、财务指标等等.
但这也有个问题,有些企业的指标一看就很差,我不知道他要优化的点在那里,而创始人也没法说清楚.
我有个感慨:为什么在这两年,投资人会说消费是个好东西?我以前出去都不敢跟其他投资人说我是做消费的,因为我感觉投资人没有节操,转的太快了;
这两年也没什么技术突破,刚好康波周期也没到,生产力也没突破,也没什么好项目和背书.
我做供应链的时候,跟投资人聊的特别多.
大家投消费的都说,天使轮到C轮以前都是投人的.但是,我觉得团队不一定有那么重要,反而踩对时间点可能是最重要的,因为消费真的没有什么网络效应或者规模效应.
而且,我发现消费就是一件很偏产业的事,而且需要很多的情商和在产业中的积累,包括跟传统企业的老板喝酒、谈感情.
美妆、服装、小家电等等领域的供应链,其实是以中小企业为主,你需要跟供应链老板有日积月累的交情.
这不像做消费互联网的企业, 2C的东西可以用一些运营的手段实现指数级的成长.
在消费领域, 有很多东西是需要企业去持续打磨的.所以, 他们的成长性、财务数据可能没那么好看.
那为什么投资人现在还投消费品, 这个问题我还在思考, 可能是因为没有其它东西投了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