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 · 2024年3月5日 0

中国AI的超级弯道:依图科技的故事

作者 | 曹亦卿

角力加码,你来我往。

10月8日,美国联邦政府宣布,将28家中国实体加入“管制清单”,禁止在列实体购买美国产品。

这是一份科技含量相当高的花名册。其中包括大华、海康威视、科大讯飞、依图、旷视、商汤、美亚柏科、颐信等8 家企业,以及 20 家中国政府和商业组织。

“5G是小儿科,未来最大的机会是人工智能。”任正非的预判,给了美国政府新的方向:通讯之后,美国打压中国的大棒准确地挥向了人工智能。

上榜的8家企业都是人工智能领域崭露头角的黑马,虽不如华为领跑5G之强悍,但对想要继续称霸AI的美国来说,同样造成了不容忽视的威胁。

其中,成立于2012年的依图科技是生于上海的明星独角兽,其发展路径的背后亦是中国AI产业从无到有的突破。

中国AI产业如何能在今日对美国形成冲击之势,或可从依图身上管窥一二。

“我们很贵”

“有人创业可能天天想着被收购,我们从第一天开始就知道我们很贵,别人买不起。我们做这个企业,就是10年后见。”

依图科技创始人朱珑说这句话的时候,刚过而立之年。如今,7年时间过去了,他和林晨曦创办的依图科技已经成为估值150亿元的独角兽,跻身中国AI四小龙。

别人创业摸着石头过河,他俩创业却是奔着成功而去。

不是自大,而是这两个学霸非常清楚自己的能力和目的。

朱珑和林晨曦都是1978年生人,读同一所小学、同一所初中和同一所高中。福建英华中学,这所培养了数学家陈景润和12位两院院士的学校,是朱珑和林晨曦共同的母校。

从英华中学毕业后,朱珑进入了美国东北大学就读计算机专业。在这所强于机械制造的研究型学府中,朱珑开始关注人工智能。2003年,朱珑前往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攻读统计学博士,在那里,他师从霍金嫡传*、美国计算机视觉学科奠基人Alan Yuille。

2008年,朱珑进入MIT人工智能实验室担任博士后研究员,专攻计算机视觉建模。2010年,朱珑又加入纽约大学Courant数学研究所,研究图模型和深度学习的关系。

在国内,另一个学霸则走出了别样的人生。

林晨曦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时,就读于材料学院。在加入交大ACM(全球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班时,正是这支被认为史上最强战队的低谷期。

但林晨曦“误打误撞”第一次参加ACM大赛,就获得了全球第七名的好成绩。整个战队都看到了希望,只有“不知深浅”的林晨曦不满意。

任性的人生不需要解释,2000年,已经大三的林晨曦决定留级转入计算机系。“我们得不到冠军,不是做不到,而是不敢想。”他们每晚凌晨两三点回到寝室,第二天九点接着集训,以冠军队伍来要求自己。

2002年,林晨曦带队为交大夺得ACM全球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总决赛首个冠军,打破了亚洲零的记录。

2005年,林晨曦加入微软亚洲研究院,和一群最聪明的人共事,他在“会解题”后,又学会了怎样给自己“出题”,“在我考虑一个问题时,我会站在一个全球、全人类的视角去思考。”

“云计算这件事非做不可。如果我们所有的信息计算都必须通过国外的系统,那么未来的中国不堪设想。”2008年,在上司兼挚友王坚的邀请下,林晨曦离开了微软亚洲研究院,加入到当时在他眼里只是个“民营企业”的阿里巴巴。

在一片否定的声音中,担任阿里云技术总监的林晨曦和团队共同搭建了中国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分布式计算平台“飞天”。

想起那段艰难的时光,林晨曦笑着说:“我喜欢解答自己给自己出的难题。”

就是这样两个“别人家的孩子”,在2012年共同创建了依图科技。

“YITU”中的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了Young(年轻)、Innovative(创新)、Team-working(团队协作)和Unique(独特)。

公司成立的2012年,被朱珑认为是人工智能的新时代。在那之前,他不太敢说自己是做AI的,而说自己是做统计建模的。直到2012年人工智能的概念热起来,AI一词开始见诸报端,他认为时机成熟了。

而对于林晨曦而言,做依图科技同样是在解题,“处在这样一个大国,你可以不断发现一些世界级的命题,然后去解答。”

两个有着扎实研究背景的聪明人,自然会吸引来有同样气质的年轻人。

那一年,交大闵行校区旁的居民区里,一间60平的两居室让十几位交大的优秀毕业生放弃了进入世界500强的机会。电梯被厚厚的防护垫包裹着,但他们只关心代码哪里出现了问题、系统还可以怎样优化。

创业第二年,朱珑和林晨曦开始寻求融资。和很多创业人苦于找钱不同,两人对于投资人十分“挑剔”。

“我们非常看重投资人的品牌,这从另一个方面也反映了依图的实力,我就是能拿到最好的投资人的钱。”林晨曦说。

在向多位投资人解释了何为“人工智能”之后,两人最终选择了真格基金的创始人徐小平,“徐老师是最不费劲的,谈了20分钟就想把钱拍下来,我们就问他为什么要你的钱。”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只用20分钟敲定投资的徐小平,花了8个小时来说服朱珑和林晨曦拿钱。

徐小平回忆,“两个创始人2013年上半年来到我家里,从下午3点钟跟他们聊到深夜一点钟。我曾经专程早上6点钟飞上海,跟他们聊了一天,晚上6点钟再飞回来。我们就这么认真的去争取这个投资机会。”

在那间两居室中看到了一家伟大企业的雏形,徐小平的真格基金本想拿出200万美元的天使资金,却被拒绝。2013年8月,依图科技完成了由真格基金领投的100万美元天使轮融资。

2014年,依图完成红杉资本和高榕资本的数百万美元A轮融资;2016年,完成由云锋基金领投的数千万美元B轮融资;2017年,完成由高瓴资本领投3.8亿元C轮融资;2018年6月,完成由高成资本、工银国际、浦银国际的2亿美元C+轮融资;2018年7月16日,完成兴业国信资管1亿美元融资。

在AI赛道上,依图的融资节奏和金额都可以算是谨慎和保守的,就像朱珑创业之初预设的,10年未满,依图还没走到真正的高光时刻。

对于科技初创企业来说,比钱更重要的,是人。

依图有高质量的创始团队打底,优秀的团队自然会吸引优秀的人。

去年1月,前谷歌科学家研究员、美国华盛顿大学计算机博士吕昊回国加盟依图科技,任首席创新官CIO。

今年7月,原360集团副总裁、首席科学家、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颜水成加入依图,担任CTO。

细数这些核心技术人才的履历,不难发现他们几乎都有美国求学或美企工作的背景——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先优势,确实成为了中国此轮AI产业崛起的养分。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中国AI产业正在成为巨人。

结硬寨、打呆仗

依图创立之初,人工智能在国内还只是一个概念,初创企业想要养活自己并不容易。

在这样的情况下,依图选择了安防。

事实上,自2011年开始,我国就开始建设“天网”工程,其中涉及终端监控设备、网络连接、存储系统、图像及信息处理系统等多个环节。

然而,当时面对海量的图像,甄别手段主要还是人力,准确率堪忧,破案效率低下。因此,智能化识别技术成为当时公共安全部门的迫切诉求。

AI独角兽中,依图是最早将人工智能应用到安防领域的企业之一。

在林晨曦看来,安防市场具有明确清晰的商业模式,国家公共安全系统每年都会在安防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大量资金,“市场成熟,潜力巨大” 。

确定了方向,接下来就要去找业务,那时候作为创始人的朱珑和林晨曦都要亲自出去跑客户。

依图科技的第一单就来自朱珑跑来的苏州市公安局。

2013年,通过朋友介绍,朱珑找到了苏州市公安局一位主管技术的副局长。对方在休息时间给了朱珑3分钟,诉求是打造一个车辆品牌识别系统。

彼时,政府服务商对车辆品牌的识别率只能达到30%,在实际应用中难以起到参考作用。政府部门希望将这一数据提高到70%。

依图团队迅速响应,建立车辆品牌数据库,更新调试算法模型,三周内将5个品牌车辆的识别率提高到95%;三个月后,100多个品牌的识别率也达到了95%。

“订单下来了!”成立一年多后,依图科技拿下了第一单生意。

在成功拿下车辆品牌识别技术后,依图沿着这个方向继续深入,将业务范围扩大到假*识别、高架大货车识别等领域。

与此同时,那套在苏州落地的识别技术,也通过全国公安系统内部交流学习,出现了示范和辐射作用。

依图科技在公安系统内“火”了。

2015年,依图科技“蜻蜓眼”车辆大平台系统获得了公安部科学技术进步奖。这套系统拥有品牌识别、假套牌分析、以图搜车等智能识别能力。

与对车的识别同期进行的,还有对人的识别。

当时,客户当地公安系统的数据库里有数百万人,需要从中匹配出犯罪嫌疑人的照片,原有技术的识别率仅为20%,